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華法林:從一款鼠藥變身抗凝神藥

華法林:從一款鼠藥變身抗凝神藥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專業臨牀藥師寇威

華法林是一種口服抗凝藥,具有作用時間長、副作用相對小、價格低廉等優點,在臨牀抗凝治療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爲心血管醫生手中的“王牌武器”,它卻是從一款老鼠藥變身而來的。

華法林:從一款鼠藥變身抗凝神藥

上世紀20年代,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的農場主們發現許多牛羊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外傷或者小小的手術都會導致其出血不止而死去。後來,獸醫查明瞭致病原因,是牛羊口中的一種牧草——三葉草,牛羊吃了發黴變質的三葉草之後,會誘發異常出血,而吃新鮮牧草的則安然無恙。

爲了幫助農場主們解決“三葉草病”這一難題,1933年,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化學教授卡爾保羅林克開始對“三葉草病”進行深入研究,試圖找到能導致血液不凝固的神奇物質。歷經7年的艱辛努力,1940年林克教授終於從這些發黴的三葉草中分離出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質,確定了它的結構,並能夠進行人工合成,他將其命名爲“雙香豆素”。至此,人們終於知道了三葉草誘發出血的真相。原來,新鮮的三葉草含有的香豆素成分並無毒性,而一旦腐爛變質後,在黴菌的作用下,香豆素髮生化學反應變成雙香豆素。雙香豆素能夠與人體內的維生素K競爭,干擾後者在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過程,進而導致出血不止甚至死亡。此後,林克和他的團隊繼續合成了多個與雙香豆素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它們的抗凝效果強弱不一。直至今天,雙香豆素仍作爲抗凝藥物的重要類別被寫進藥理學教材。

1945年,林克教授因病休假半年,但他仍然對雙香豆素念念不忘,一個做老鼠藥的想法萌生了。當時所用的鼠藥都是氰化物,這種鼠藥一方面對人的危險性太大;另一方面,起效速度太快,而老鼠生性警惕,一旦發現同類吃過某種食物之後立刻死掉,就不會再碰這種東西了。

林克把實驗室以往合成的雙香豆素化合物的相關數據反覆研究,又經過三年的篩選改進,終於在1948年合成了符合要求的新型老鼠藥——華法林,英文爲Warfarin,其中,單詞前半部分Warf是資助該項目的威斯康辛校友基金會的縮寫,後半部分arin則取自香豆素(Coumarin)。之後的幾年裏,華法林在鼠藥領域一直獨佔鰲頭,爲人類的除鼠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爲林克和他的團隊贏得了豐厚的回報。

1950年,一名美國士兵想要自殺,吃下鼠藥華法林,可他並沒有很快死去,在送到醫院注射維生素K後,很快康復了。這個意外事件提示,華法林可以用於人體。

林克教授繼續對鼠藥華法林進行研究,發現它比雙香豆素藥效更強大,更重要的是,它更加安全。於是,將華法林用於臨牀治療的實驗在醫院開展起來。終於在1954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准華法林作爲藥物用於人體。一開始,林克還很擔心人們因華法林是鼠藥而有顧慮,但事實證明林克的擔心是多餘的,華法林很快就取代了雙香豆素成爲醫生抗凝處方的首選。恰好在1955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心臟病發作,他服用的抗凝藥就是華法林。這使得華法林名聲大震,口服抗凝藥物的歷史也就此進入了華法林時代。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