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怎樣改善睡眠質量效果好

怎樣改善睡眠質量效果好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知道,睡眠不好的時候,往往會嚴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與學習的。當睡眠不好的時候應該吃什麼好呢?又應該怎樣改善睡眠呢?今天小編就來爲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怎樣改善睡眠

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會因爲工作壓力而導致睡眠不好。那睡眠不好應該怎樣改善呢?

1、喝杯牛奶

怎樣改善睡眠質量效果好

晚上11點-凌晨3點是肝膽的佳排毒時間,睡前不要喝咖啡、濃茶,也不要吸菸等,這些物質對入眠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睡前可以喝牛奶,牛奶中含有能抑制人興奮的鈣和能夠分泌激素的色氨酸,所以睡前可以喝牛奶有助於睡眠。

2、適度疲勞

工作了一天的人,累的在命,可能躺下就會睡着了,但是有很多人白天沒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太累,可以用運動的方式,讓自己容易入睡,運動能幫助人提高睡眠質量,可以嘗試慢跑、步行等多種方式,但不要做劇烈運動,小編始終相信運動是提高睡眠質量的佳選擇。

同時也是可以做家務的哦,畢竟做家務跟運動是一樣的,可以導致適度的疲勞而容易入睡。

3、泡腳

用熱水泡腳有利於睡眠,多泡一會,可以在泡腳的同時揉搓小腿,拍打小腿前方小腿骨兩邊的肌肉。泡好腳以後,給腳底用大拇指進行按摩,主要是腳心處和腳趾頭。

如果有條件就用足浴盆,暫時沒有的話用木盆或者普通盆。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病患者和腳凍傷者都不宜用過熱的水燙腳。泡腳時間30分鐘左右,不要太長,而且泡腳之後不要馬上就睡。

4、控制上牀時間

睡前不要太過於用腦,可以放鬆下來,聽聽音樂。好在十一點以前上牀休息,因爲過了睡眠的佳時期,你再怎麼睡都不夠的,也比較難入睡。

5、氣味

如果房間中帶有刺激性氣味的話,則是不容易入睡的。因此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避免房間放一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物體,如香水等。

6、睡眠環境

有研究顯示,淡雅的色彩,貼切的是粉色,粉綠色,粉黃色都行,它們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反而鮮豔的顏色不適合睡眠環境,會讓人更加的煩躁難眠。再配上合乎人體結構,符合科學的枕頭,一件貼身舒適的睡衣,讓睡眠成爲一種享受。

怎樣改善睡眠質量效果好 第2張

睡前可以把手疊放在小腹上,採用腹式呼吸,把注意力轉移到小腹,可以配合默唸數數,能夠很快的入睡,而且還有瘦腹部的功效。

睡眠不好吃什麼好

1、調節神經的食物

如果長期攝入鋅、銅不足,那麼一段時間後,人體就會由於缺乏這兩種微量元素而影響腦細胞的能量代謝及神經系統的調節,內分泌常處於興奮狀態,因而輾轉難眠。

在這種情況下,晚餐時多吃一些富含鋅、銅的牡蠣、魚、瘦肉、蝦、鱔魚等食物,能有效改善神經衰弱症狀,保證良好睡眠。

2、富含松果體的食物

富含松果體的食物之所以能改善睡眠,是由於人的睡眠質量與大腦中一種叫松果體素的物質密切相關。

夜晚,黑暗會刺激人體合成和分泌松果體素,它會經血液循環而作用於睡眠中樞使人體產生濃濃睡意。天亮時,松果體受光線刺激就會減少,使人從睡眠狀態中醒來。

研究發現,進入中年以後,人體內的松果體素會逐漸減少,40歲時爲青年時的四分之一;50歲時爲六分之一;60歲時會降到十分之一。

因此,中老年人可以通過補充富含松果體素的食物來促進睡眠。這類食物包括燕麥、甜玉米、番茄、香蕉。

3、對抗咖啡因的食物

茶的興奮作用會影響睡眠。因此,如果白天飲茶較多影響睡眠,可在睡前用幾克酸棗仁泡水喝,或用酸棗仁與大米煮粥,睡前喝一小碗。

酸棗仁中含有酸棗仁皁甙A、酸棗仁皁甙B、樺皮酸、樺皮醇及3種甾醇類物質,它們可降低血液中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從而對抗由咖啡因引起的睡眠不佳。

4、抑制5-羥色胺的食物

如果白天經常犯困,而晚上睡眠不安穩,可以在睡前吃一塊饅頭或麪包。因爲這類人羣在日間分泌的色氨酸較多,色氨酸會轉化爲5-羥色胺,5-羥色胺有催眠作用,會導致犯困,而到了晚間體內的色氨酸卻不足,難以安然入睡。因此,夜間吃一些饅頭、麪包,能提高體內色氨酸的含量,人也就容易入睡。

睡眠不好吃什麼食物好

1、黑枸杞

每天用黑枸杞泡水、泡茶或者直接食用,食用黑枸杞中的花青素後,人們感覺頭腦大爲清醒,睡眠得到徹底改善。

2、食醋

有些人長途旅行後,勞累過度,夜難安睡,可用一湯匙食醋兌入溫開水中慢服。飲後靜心閉目,不久便會入睡。

怎樣改善睡眠質量效果好 第3張

3、糖水

若因煩躁發怒而難以入睡,可飲一杯糖水。因爲糖水在體內可轉化爲大量血清素,此物質進入大腦,可使大腦皮層抑制而易入睡。

相信大家看完以上內容之後也是知道了怎樣改善睡眠了,也知道了睡眠不好的時候應該吃什麼食物好了。因此,如果你出現睡眠不好的時候,可以多種這些有助於睡眠的食物哦,相信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