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炎症性腸病相關環境因素研究

炎症性腸病相關環境因素研究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特發的腸道炎症性疾病,這種炎症出現以後,由結腸黏膜逐漸蔓延到直腸和結腸,克羅恩病還能累積到消化道,屬於非連續性全層炎症。炎症性腸病輕重不一致,發病速度較慢,炎症性腸病發病因素主要有精神刺激、疲勞過度、繼發性感染或飲食失調。

炎症性腸病相關環境因素研究

炎症性腸病症狀:

(一)便血、腹瀉:腸病發生之後會使排出的糞便發生改變,UC的主要症狀是,糞便中普遍含有血、膿或黏液,嚴重者還容易呈現血水樣。腹瀉頻率與疾病嚴重程度有關,輕者每日腹瀉3次左右,重者腹瀉25次左右。CD腹瀉即爲大便呈糊狀或水樣,照比UC出血較少。

(二)腹痛、有便意:UC腹痛症狀爲左下腹或腹部出現陣發性絞痛,且疼痛後有排便意識,排便後疼痛感明顯緩解。CD腹痛則屬於陣發性隱痛,主要疼痛部位爲右下腹。

(三)腹內有腹塊:右下腹和肚臍周圍由於腸粘連,很容易出現腹塊。

(四)貧血:當疾病爆發後,會根據程度不同出現不同的貧血症狀(輕度、嚴重)(五)消瘦:腸道吸收過多營養,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長期會引起全身消瘦。

炎症性腸病相關環境因素研究 第2張

炎症性腸病相關環境因素研究

炎症性腸病和很多環境有關,對此,研究人員對流行疾病進行評估考察。結果表示,增加炎症性腸病的風險因素有:闌尾切除手術、扁桃體切除術、口服避孕藥、抗生素暴露、城市生活、吸菸、軟飲料消費、缺乏維生素D、非幽門螺桿菌樣腸肝螺旋桿菌。

研究得出,日常可以通過增加體力活動、母乳餵養、親子同牀、飲茶等因素降低炎症性腸病的發生機率。研究後發現不同環境對這種疾病程度是有一定影響的。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