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中醫養生 >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鍼灸療法主要是通過對人體腧穴進行鍼刺和艾灸,通過經絡作用達到治病目的。有着獨特的通經脈,調氣血,瀉實補虛作用,那麼胃疼鍼灸哪個位置呢?

胃疼鍼灸管用嗎

胃疼鍼灸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鍼灸治療就是根據辯證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依方施術,或針或灸,或鍼灸並用。以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藉以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祛邪散瘀,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尤其擅長於對疼痛的治療。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胃疼鍼灸辯證選穴治療

方法1

肝氣犯胃:取中脘,足三裏,期門,太沖,針刺用瀉法。

肝胃鬱熱:取中脘,足三裏,內庭,行間,針刺用瀉法。

肝鬱脾虛:取中午幹,足三裏,期門,胃俞,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氣滯血瘀:取內關,血海,公孫,膈俞,足三裏,中脘,針刺用瀉法。

脾胃虛寒:取脾俞,足三裏,胃俞,中脘,針刺用補法,並可加灸。

胃陰不足:取中脘,足三裏,胃俞,三陰交,針刺用補法。

方法2

肝氣犯胃:內關,中脘,足三裏,期門,太沖,針刺用瀉法。

脾胃虛寒:脾俞,足三裏,氣海,中脘,內關,公孫,針刺用補法,並可加灸。

方法3

肝氣犯胃:足三裏,期門,內關,陽陵泉,針刺用瀉法。

飲食停滯:中脘,足三裏,天樞,氣海,針刺用瀉法。

寒邪犯胃:中脘,足三裏,關元,公孫,神闕,灸神闕,關元,餘穴針刺用瀉法。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第2張

胃疼經驗選穴治療

方法1

主穴:足三裏,中脘。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公孫;脾胃虛寒加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針法:亳針直刺,留針20分鐘,肝氣犯胃證用瀉法;脾胃虛寒證用補法;隔日治療1次,2周爲一個療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弱,氣滯胃痛。

方法2

主穴:胃俞,中脘,樑丘。

配穴:脅痛加陽陵泉;急性胃炎加公孫。

針法:快速進針,用瀉法,每隔五分鐘捻鍼1次,以增強針感。

作用:止痛止嘔,適宜於各種類型的胃疼。

方法3

取穴:合谷,足三裏,中脘,脾俞,胃俞。

針法:患者取平臥位,操作者利於患者1側,按上述先後順序揉按,逐漸加壓,使有痠麻脹痛感,以患者能耐受爲度,然後針刺合谷,足三裏,中脘穴,得氣後留針40分鐘,並加艾條溫和灸,每隔10分鐘行鍼1次,起針後囑咐患者取側臥位,在脾俞,胃俞穴拔罐15-20分鐘,除罐後按揉脾俞,胃俞穴片刻。

作用:緩急止痛,用於胃寒或脾胃虛之胃痛。

方法4

取穴:內庭,足三裏,中脘,行間。

針法:快速進針,用瀉法,每隔5分鐘捻鍼1次,以增強針感。

作用:疏肝泄熱,和胃止痛,適宜於肝胃鬱熱型的胃疼。

方法5

取穴:足三裏,中脘,內關,期門,太沖。

針法:快速進針,用瀉法,每隔5分鐘捻鍼1次,以增強針感。

作用: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適用於肝胃氣滯型的胃疼。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第3張

胃疼灸法治療

方法1

主穴:足三裏,中脘,樑門。

配穴:肝氣犯胃加太沖,食滯於中加胃俞;寒邪犯胃加合谷;瘀血阻滯加內關。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壯,亦可艾條懸灸,7日爲1個療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適用於脾胃失和,氣滯胃痛。

方法2

主穴:足三裏,中脘,脾俞,胃俞,內關。

配穴:便溏加天樞。

方法:每日施灸1次,每穴3-5壯,亦可艾條懸灸,10日爲1個療程。

作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寒胃痛。

方法3

主穴:足三裏,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胃酸過多配神闕,陽陵泉,膈俞。

方法:每穴灸5-7壯,隔日1次。

作用:調和脾胃,理氣止痛,適用於脾胃不和,氣滯胃痛。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第4張

鍼灸療法主要是通過對人體腧穴進行鍼刺和艾灸,通過經絡作用達到治病目的。有着獨特的通經脈,調氣血,瀉實補虛作用,那麼胃疼鍼灸哪個位置呢?

胃疼鍼灸注意事項

1.過飢,過飽,醉酒,勞累過度時,不宜立即進行鍼灸,身體過於虛弱的患者,手法不宜過強,並儘量選用臥位。

2.孕婦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之功收縮的腧穴,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穴位,不宜鍼灸;經期如不是爲了調經,也不宜針刺。

3.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腧穴一般不宜鍼灸;此外,小兒不能合作,一般採用速刺不留針。

4.避開血管施針,防治出血,有自發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的部位,不宜針刺。

6.眼區,項部,胸背部,脅肋等部位,應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請醫生按要求操作,以免發生事故。

胃疼鍼灸哪個位置 胃疼鍼灸管用嗎 第5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