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中醫養生 > 養胃要常按七穴位 內關穴可寧神和胃

養胃要常按七穴位 內關穴可寧神和胃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胃方法有哪些?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可見調養的重要性。現在很多人都被胃病困擾着,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造成胃病的“元兇”,喜歡吃醃製食品,醃製食品中因爲鹽多,會直接損傷胃黏膜,破壞胃腸道的正常功能,嚴重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增加患胃癌概率。那麼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調理腸胃防胃癌呢?下面中醫專家來支招,教你按摩七大養胃穴位,保胃健康,一起來看看吧。

養胃要常按七穴位 內關穴可寧神和胃

養胃穴之一:勞宮穴

勞宮穴(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在五行中屬火,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精神緊張、促進食慾。

養胃穴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橫紋掌側的中點)在五行中屬土,對應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經上一味很經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動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過這個穴位來進行調理。

養胃穴之三:內關穴

內關穴(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屬手厥陰心包經,點揉此穴能寬胸理氣,寧神和胃。治療心悸失眠、胸脅痛、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胃腸官能症等。

養胃穴之四:外關穴

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內外側正中腕橫紋上二寸之內、外關穴位處,正反各旋揉36次。然後再以同樣的方法旋揉右手臂。

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能治療熱 症感冒、偏頭痛、胸脅痛、耳鳴、耳聾、上肢癱瘓、肩臂痛等症。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經常旋揉內外關,對改善自我症狀、預防心絞痛發作有一定的效果。

養胃穴之五: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人體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指壓時應採用仰臥位,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四指用力下壓,6秒鐘後將手離開,重複10次,能使胃部感到舒適。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每日進行2~3次,並要注意調節飲食,避免暴飲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堅持一週即可緩解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狀。

養胃穴之六:神闕穴

用一隻手的掌心貼附肚臍,另一隻手疊在上面,順時針方向以畫陀螺的方式柔和地邊按邊摩擦,由肚臍逐漸均勻畫圈至全腹,約80—100下,再倒回到肚臍,再 按摩80—100下。可雙手交換,逆時針方向以同樣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腸胃功能,讓腸胃受到負載壓力,如果長期堅持,腸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議在晚上上牀後按摩,按摩時,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脹肚。

飯後、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爲中心順時針環摩64圈。完畢搓熱雙手按摩小腹。

養胃穴之七:足三裏

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爲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裏穴。足三裏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在中醫經絡上,足三裏穴是胃經合穴,擅治臟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問題,“肚腹三裏留”,胃痛、胃脹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過刺激足三裏治療。

養胃三套小動作

一、摩拳、擦掌、叩手腕。

具體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將一個手握成拳頭狀,用拳面頂住另一隻手的內關穴,左右旋轉摩擦來刺激這個穴位;然後雙手掌相互摩擦至發熱爲止,這個動作是爲了激發手心的勞宮穴;最後十指交叉,手腕相叩,從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這三個穴位一發熱,心包經的功能就會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這樣好胃口來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強了。

二、腳趾抓地

從經絡看,胃經是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一般胃腸功能良好者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經常活動腳趾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尤其現在歲末將至,不少人應酬多、飲食無節制,易吃傷脾胃,常活動腳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脾胃減負。

活動腳趾時可採取站立或坐位,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連續做抓地——放鬆的動作60至90次,對腳部經絡形成鬆緊交替刺激。做此動作時可赤腳或穿柔軟的平底鞋,每日可重複多次。每天洗腳時,還可在腳盆裏放些大小適中的橢圓形鵝卵石等物體,泡腳同時練習用腳趾 反覆鉤抓這些物體。溫水泡腳有利疏通經絡,腳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經的穴位,持之以恆會逐漸增強胃腸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時需注意所選物體表面要光滑, 以免劃傷局部皮膚、誘發感染。

三、按摩小腿

此外,坐、臥時還可從下到上按摩小腿,因爲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如脾、肝經的足三陰經在小腿內側,胃經、 膽經的足三陽經在小腿外側。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