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中醫養生 >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脘爲任脈腧穴,位於腹部,爲胃之募穴,內應胃腑,針刺本穴,可直達病所,下面來看看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中脘爲任脈腧穴,內與胃相應,有調升降,理三焦,促健運,化溼滯,止疼痛之功。針刺本穴。可謂直達病所,故能強中消食,消脹除滿,祛溼化痰。

主治病證:
1.邪氣犯胃,中焦氣滯之胃脘痛,腹痛,腸鳴,呃逆,嘔吐,泄瀉,便祕,黃疸,脅下堅痛諸病證。

2.脾胃虛弱,中虛髒寒之胃痛,翻胃,納呆,食不化諸病證。

3.脾失健運,痰飲不化之哮喘,驚悸,怔忡,失眠,髒躁,癲狂,癇證,驚風,頭痛諸病證。

4.氣血虧虛之虛勞吐血,產後血暈諸病證。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中脘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簡易取法:取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口窩上邊)的中點。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第2張

針刺中脘操作手法

進針方向:從腹側面向背側面直刺,與腹前壁成90°。

深度:針0.8-1.5寸,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5-30分鐘。

感覺及放射方向:脹向深部(腹後壁)。

功能:和胃,健脾,溫中化溼。

配穴:配上脘,下脘,建裏治療胃病;配肝鬱,膽俞治療黃疸。

臨牀應用:用於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腸炎,痢疾,消化不良,膈肌痙攣,膽囊炎,慢性肝炎,便祕,支氣管哮喘,心臟病,中暑,暈厥,驚風,癲癇症。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第3張

中脘穴位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腹壁膜。淺層主要布有第8胸神經淺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布有第8胸神經的前支分支。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第4張

中脘爲任脈腧穴,位於腹部,爲胃之募穴,內應胃腑,針刺本穴,可直達病所,下面來看看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中脘穴常用配伍療法

1.本穴經配伍,針刺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可灸,散寒除溼,理氣和中,如配足三裏,樑丘,合谷,胃俞,治療寒積胃痛;配足三裏,大橫,公孫,合谷,治療寒積腹痛;配脾俞,膽俞,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治療寒溼陰黃;配關元,神闕,天樞,足三裏,治療寒溼霍亂;配大椎,外關,合谷,治療外感風寒之嘔吐。

2.本穴經配伍,針刺瀉法,調理腸胃,消積導滯,如配天樞,內庭,治療飲食停滯之納呆,泄瀉,便祕;配足三裏,內關,治療飲食停滯,胃氣上逆之噯氣,噁心,嘔吐;配豐隆,內庭,神門,通裏,治療宿食停滯,胃氣不和之失眠,心煩。

3.本穴經配伍,針刺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行氣止痛,調和腸胃,如配間使,公孫,太沖,陽陵泉,足三裏,治療肝氣犯胃之胃痛;配肝俞,天樞,足三裏,陽陵泉,行間,治療肝鬱泄瀉;配期門,天樞,氣海,行間,治療氣鬱便祕;配膻中,氣海,足三裏,太沖,治療肝俞氣鼓;配足三裏,間使,天突,治療肝氣鬱結,中焦氣阻之梅核氣;配膈俞,期門,京門,行間,三陰交,治療氣滯血瘀之脅下堅痛。

4.本穴經配伍,針刺補法或平補平瀉法,補益脾胃,如配脾俞,關元俞,天樞,足三裏,陰陵泉,治療脾虛泄瀉,腸鳴;配公孫,下脘,璇璣,足三裏,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化之納呆,食不化,翻胃;配脾俞,足三裏,乳根,膻中,少澤,治療脾胃虛弱之乳少。

5.本穴經配伍,針刺瀉法,委中點刺出血,清熱化溼,逐穢化濁,如配合谷,上巨虛,天樞,陰陵泉,治療溼熱痢疾,泄瀉;配天樞,公孫,陰陵泉,委中,治療溼熱霍亂;配合谷,曲池,上巨虛,腹結,治療熱結便祕;配至陽,腕骨,陽陵泉,太沖,治療溼熱黃疸。

針刺中脘可治什麼病 針刺中脘時體位宜選 第5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