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營養餐計劃頻頻“體虛心虛” 監管缺乏多方決策

營養餐計劃頻頻“體虛心虛” 監管缺乏多方決策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6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1年10月26日至今,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經實施超過7個月。推行之難,應在意料之內:中西部地形複雜,地區差異性大,社會經濟基礎普遍較弱;問題之多,卻在意料之外: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也難以避免食品安全、資金安全問題。

營養餐計劃頻頻“體虛心虛” 監管缺乏多方決策

本意爲孩子們改善營養的營養餐計劃,爲何頻頻“體虛心虛”?爲營養餐加“營養”,如何對症下藥?

症狀

營養餐計劃現12種“病症”,接各地舉報81份、1240名學生成爲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者

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60億元,22個省級國家試點的680個縣開展計劃,惠及2600萬名學生。這是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下稱營養餐計劃)強有力的“脈搏”。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日,全國學生營養辦公佈的監督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收到來自中西部19個省級試點的舉報81份;3月27日至4月23日的36天裏,約1240名學生成爲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者。這暴露了營養餐計劃正染“微恙”。

4月1日,廣西那坡縣等地曝出營養餐補助遭供貨商和學校套利,當日即引來近10萬名網民參與評論。

4月9日,雲南鎮雄縣塘房鎮頂拉小學、貓貓抓樹小學、椅子山小學1062名學生在食用頂拉小學食堂統一配送的營養午餐後,368人因身體不適入縣醫院檢查治療,這是40天裏鎮雄第四起營養餐食品安全事故。

4月19日,陝西商洛市遭到曝光,該地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仍未開始。

據瞭解,關於營養餐計劃的81份舉報中,除了營養餐計劃未實施之外,爭議集中在食品質差量少、食品安全、資金安全幾個方面。屢次見諸報端的食品安全事故、回扣套利醜聞,讓營養餐計劃“低燒不斷”。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項目官員薛文俊看來,營養餐計劃剛剛起步,一些地方倉促上馬,出現問題不足爲奇。

他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項目”調研報告中,爲營養餐計劃診斷出12種“症狀”:地方營養改善經費下撥緩慢、甚至臨時挪用;食堂建設存在大量資金缺口;缺乏營養改善的配套資金;多地購買定型食品、營養餐“營養”流失;營養品單一併面臨存儲問題;零食商補助中套利、學校吃回扣;企業供餐存隱患、食品安全讓人憂;監督機制不健全、各地事故頻發;過程管理存在漏洞;相關職能部門邊界不清晰;營養知識比較匱乏;民間與政府力量的配合不默契……

病因

地方財政配套資金難到位,監管主要由行政主導,缺多方決策機制

在薛文俊看來,160億元難以覆蓋每一個細節,配套資金難實現是首要問題。他認爲,中央財政補貼“3元錢”,還要兼顧廚房建設、後勤人員工資、食材加工、儲藏和運輸等方面,進入學生飯碗時難免打折扣。

比如,2011年,中央和廣西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建設改造學校食堂,但全區40個試點縣全部實現校內食堂供餐,需建設資金18億元——8億元的缺口很難填。

“有了食堂,沒有後勤人員,怎麼辦?”廣西馬山縣教育局局長黃漢仕問。馬山多數學校沒有配備專職後勤人員,學校公用經費不得用於人員開支,“每天的伙食補助必須吃進學生肚子裏,老師們不得不親自下廚。”

薛文俊5月中旬在馬山看到,不少老師已顯露疲態。黃漢仕承認,“我們知道老師很累,但在目前資金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我們也沒有想到很好的辦法。”

廣西教育廳廳長高楓坦承,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尤其是偏遠小學,沒地方做飯和沒人做飯,是“老大難”:當地財政太緊張,幫不上太多忙。

營養餐計劃剛起步,各地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食品安全監管也是難題。

薛文俊說,目前營養餐計劃的監管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導,在選擇供應商時,多由行政單方面拍板,而缺乏多方參與決策的機制,若再無到位監管,則極易縱容供應商、食堂的違法行爲。

在他看來,此前的食品安全事故表明,營養餐計劃的過程管理存在漏洞。“計劃剛開始大面積實施,地方政府、學校都缺乏足夠的準備,在資金撥付、政府購買、學校購買和記賬方式、食料保管和存儲、財務監管等方面缺乏規範和細則,也缺乏經驗。”

一些學校食堂內部設施不達標;學校責任人質量關把不嚴;運營商對學校食堂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相關產品未建立索證索票制度,無購進驗收記錄;相關部門很少查驗承包商是否具有經營資質。

此外,營養餐的品種單一、質差量少,還折射出管理者及從業者的營養意識的缺乏。薛文俊的團隊經調查發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學校負責人、農村教師、學生家長對科學、合理、平衡的膳食結構等營養知識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學校營養意識的淡薄,營養餐難免“只管吃飽,不管營養”。

處方

加強配餐指導和監督,引入社會力量彌補資金缺口

“主要通過加強配餐指導,確保午餐的營養質量。”廣西柳州市教育部門負責人說。該地自2008年秋季學期即實施免費午餐,曾聘請飲食營養專家調研,根據各縣食品原材料供應及其價格、學生體質情況,擬定了學生免費午餐一週營養配餐食譜。如今,柳州山區農村中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提升了2.34%。

薛文俊建議,對於更多起步較晚、基礎條件較差的地區,保質營養餐,更需要衛生、工商、教育等公共管理部門加強合作,確定明晰的權責關係;學校、供應商、運輸商、食堂承包商等各方,也需要行爲制度的規定來確保學生利益。

除了建立行政系統內的監管機制,薛文俊認爲,還可建立伙食委員會或家長委員會共同參與供應商選擇、菜譜制定,探索通過社會力量和公益組織的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合力的監督機制。

想要營養餐不變質,除了食品要營養、好吃外,還得保證資金落實到位。

比如,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由社區代表、家長代表、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清算小組,對學校每月的“免費午餐”報表審覈簽字後,方能報賬。廣西教育廳正在總結“融水經驗”,希望找出一種相對成熟的營養餐資金安全監管模式。

資金安全了,如何彌補金額的不足?

據薛文俊的團隊調查分析,目前多數學校處於“有米無鍋”(無廚房食堂)的狀態,按160億元投入資金計,大約還需要增加20%—25%建設廚房和配備工勤人員的配套資金。也就是說,要想真正實現校食堂供餐,一個縣還要拿出200萬—300萬元的配套資金。

薛文俊建議,採取中央財政出3元、地方財政補1元的模式,由地方財政建立二次補貼制度,共同承擔營養餐的運行成本。對於地方財政較困難的地區,可借鑑湖北鶴峯縣此前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基金的合作,即政府出1元、免費午餐基金出2元的“1+2”模式。

據介紹,目前民間組織參與的營養改善項目,主要提供“免費午餐”和“廚房設備”,如民間版“免費午餐”、“春苗營養廚房”、“九陽希望廚房”等。基於此,薛文俊認爲,政府與民間的合作還可以更多元——比如馬山模式:政府出資建設廚房,補助每名學生每天3元,九陽希望廚房項目爲學校資助蒸飯車、冰箱等設備,“免費午餐”基金再每餐補助1元,學生家長或老師輪流值班做飯,每天開支向社會公示、接受監督。

薛文俊認爲,政府作爲核心買單者,民間組織主導的公益項目起到探索和輔助的作用,再加上學校、家長把好質量關,供餐方接受各方監督,“營養餐纔不會流失營養”。(謝建偉程聚新)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