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沒病總說有病或是疑病症 需轉移其注意力

沒病總說有病或是疑病症 需轉移其注意力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病總說有病或是疑病症 需轉移其注意力

沒病總說有病或是疑病症

最近,醫院來了一位中年男性病人,神情焦灼。他說自己胸悶,心前區不適。但心電圖等檢查一切正常。醫生正想安慰他沒有大問題時,他拿出了幾張正常的心電圖報告,說“我的心臟肯定有病,只是查不出來”。

無獨有偶。還有一位50歲的女性患者,體檢時心臟彩超發現其左房室瓣稍微有些返流。此後,她總覺得自己患了心臟病,悲觀失望。專科醫生再三解釋,輕微的返流不足以對身體造成影響,但她總覺得胸前區不適,自認爲“我的病,現在的科學手段可能還查不出來,但肯定是病了”。

這兩位患者患的並不是心臟病,而是疑病性神經症。疑病症患者多數有疑病性人格素質,表現爲對健康有過高的要求,對醫藥知識特別感興趣,易受醫生和醫療書籍的影響。

通常,人們大多數時間的感受是向外的,對身體則是相對忽略的。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就會發現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變化,而且即使是細微的不適也能感覺到。一旦注意力集中於此,便會出現放大效應,不適的感覺會擴大,最終認定自己有病了。

疑病症的產生除了與其本身人格素質有關外,還有心理、社會性因素的作用。正常人能用語言表達情緒,而疑病症患者沒有這種能力。因此,一旦發生持久的或強烈的情緒擾亂,他們便用“器官語言”,即患病的措詞表達,這就是疑病性訴說。換句話說,疑病症者訴說他們有病,相當於正常人說感到委屈、不滿或有滿腔怒火等。

疑病症的治療包括幾個方面,首先,要消除患者過度的情緒症狀,可以對症用藥,服用小劑量抗焦慮、抗抑鬱藥。

第二步要儘量讓患者的“一雙眼睛”從只注意自己身體轉向外界。轉移注意力後,患者對症狀的感覺會減少,伴隨的情緒反應減少,反覆要求檢查的行爲也會減少。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有情緒波動帶來“軀體症狀”的復發,要訓練患者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反覆實踐下來就不會再有過度反應了。還有一種辦法是讓患者先接受症狀,認爲這一切是“真的”,讓他們帶着症狀過正常的生活。這就是順應自然的森田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治療效果,逐漸使患者對症狀有恰當的認知。患者會想,這種連現代最先進的儀器都檢查不出來的病,可想而知對身體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如果就此放棄工作、娛樂、生活,豈不是得不償失?(浙江省嘉興市第一醫院心理科主任周敏娟)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