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四年時間摸清中國癌症分佈家底

四年時間摸清中國癌症分佈家底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2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由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部署的“《中國癌症地圖集》編制”項目已經啓動,將繪製、出版以縣(區)爲單位的新版癌症地圖集,建立區域性癌症流行情況大型元數據庫和共享數據庫。在此之前,中國甚至世界上的腫瘤領域專家在研究中國的癌症分佈以及癌症預防等問題時,所憑藉的是30多年前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

四年時間摸清中國癌症分佈家底

在上世紀70年代,國家處於十年動亂中,在中國的相關數據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動員了全國衛生行政、流行病學、醫務及統計人員共60餘萬人,基本摸清了我國癌症分佈的家底。編制出涵蓋29省份、2000多個縣級單位的癌症地圖,其難度之大,過程之艱辛可想而知,這部地圖甫一出版,便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

如今,時代變換讓這部地圖集的數據顯得於落後時代,編制新的地圖集已迫在眉睫。

人口死因調查促癌症地圖繪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是一系列工作中的一部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劉振東說。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在這部地圖中承擔了繪製工作,劉振東便是其中之一。雖然已退休多年,但談起這幅獲得過衛生部甲等獎的地圖,仍然印象深刻。劉振東所說的“一系列工作”便是指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的那次史無前例的全國人口死因調查。

1969年12月11日,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經中央批准成立,掛靠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所的任務就是負責制定我國腫瘤防治研究規劃與計劃,組織、領導全國腫瘤防治研究工作。

在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的領導下,1973年組織了“華北地區三省一市食管癌死亡回顧調查”,基本摸清了食管癌在華北地區的流行情況和分佈規律,爲開展全國死因調查奠定了基礎,該材料曾在第一屆國際抗癌大會上交流,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關注。

有了上述基礎,全國人口的死因調查工作也即將展開。1975年3月,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組織了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除臺灣省外)共8.5億人口中進行其中3年(1973—1975年)的死亡情況調查。

在當年繪製一幅高精度的惡性腫瘤地圖實非易事。“技術資料、信息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陳萬青主任說。“當時除了美國有繪製過癌症地圖之外,其他國家好像很少。”劉振東回憶說。

經過這次全死因調查,首次摸清了我國惡性腫瘤的死亡分佈規律和特徵。爲繪製地圖提供了契機。陳萬青說:“上世紀70年代醫療資源很少,醫療水平也不高。先把腫瘤的情況摸清了,其他疾病的摸底情況大概也差不多。”“在那種相對困難的時候做這麼龐大系統的工程確實說明國家對於國民健康的關注。”陳萬青說。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曾經做過癌症登記。

浩瀚工程靠人工完成

劉振東回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承接了全國癌症地圖的繪製工作。

1978年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區以縣爲單位,將調查原始數據資料上報到了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這個資料的收集工作需要很多人協作,並且逐級上報統計。在那個年代是很浩繁的工作。基礎的工作還是全國人口的死因調查帶來的數據,沒有統計出來的數據是很難做成的。”劉振東說。

劉振東等工作人員都聚集到了北京,他們統一住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而且一住就是兩年多的時間。

“沒有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就只能動用大量的人力。數據統計大部分靠數數完成。”陳萬青說,僅文字資料就堆放了好幾個房間。

“我們之前沒有搞過,還參考了美國編制的癌症地圖來繪製。”劉振東說工作開始後他們才感覺到這項工作的不容易。首先遇到的兩個難題是分類與建立指標。“系統分類在科學研究裏面很重要。而指標怎麼定關係到最終體現在地圖上的是什麼。”劉振東說。因此,爲了解決這兩個難題,劉振東他們還與癌症研究專家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是否能把指標等在地圖上的規律表現出來。”

對於具體的工作流程,據劉振東介紹是先要把資料進行分解,分解完之後做樣圖,定指標之後做數學模型,用地圖的方式展現出來。

到了工作後期,原有的工作模式也要改變,要細分成多個小組來完成工作。每一種癌症就對應一個小組,最終再次彙總到一起。

歷時兩年之後,這幅《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終於繪製完成。並且中英文兩種版本在1979年開始出版。陳萬青展示了一冊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地圖印刷精美。

在這冊地圖集上,涵蓋了全國除臺灣省外29個省、市、自治區的395個地(市)2392個縣,合計8.5億人口,囊括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腸癌、肺癌等15個惡性腫瘤。並且每一項腫瘤統計又分成男女兩部分進行展現。

這冊地圖集的出版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我到現在還記得食管癌的高發區集中在中原地區,廣東地區是鼻咽癌的高發區等。”劉振東說。腫瘤研究學者、醫務人員把這個地圖視作中國預防與治療癌症的“聖經”—“之後就根據這幅地圖展示的數據開展了很多的研究,以及腫瘤防治的一些工作,對整個時期的癌症防治貢獻很大。比如說食管癌高發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就給病理學研究帶來了很多思路。”

數據完備助力再次繪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的出版可以說影響了此後30多年的腫瘤防治研究工作。陳萬青坦言他們到現在都還在使用這冊地圖做相關研究與工作,“我們最近到國外去做交流的時候所使用的圖都還是這張癌症地圖,因爲後面再也沒有繪製過。”

上世紀70年代所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經歷了30多年的時代變遷,而且這30多年是中國發展最快、人口流動最大、面貌改觀最大的時間段,地圖內容已經完全與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

陳萬青舉例說,淮河流域目前是被媒體普遍關注的一個水污染嚴重的地區,這個地區在上世紀70年代惡性腫瘤數據都不高,但最近調查發現患癌率普遍增高。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以及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的變化,惡性腫瘤的分佈肯定又不一樣了。

“惡性腫瘤防治研究工作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刻舟求劍。”陳萬青說,正是在這種變化的催促之下,中國必須再有一張新的“癌症地圖”。

這個願望在今年將付諸行動。陳萬青介紹,此次繪製的癌症地圖屬於科技部的基礎專項工作之一,將歷時4年完成繪製工作。而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及數據積累都讓這冊地圖的繪製工作變得可行。“腫瘤的全國登記點到今年設立了308個,但是目前也僅僅覆蓋全人口的20%—30%。”陳萬青說。

惡性腫瘤的全國登記點是全國腫瘤登記中心長年以來做的一項工作,數據收集不僅僅在醫院中,還會延伸到新農村合作醫療與醫保。“因爲很多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可能選擇到外地看病,當地醫院無法統計,但在新農合的數據上就可以找出來。”陳萬青說。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