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早年安全依戀關係和兒童心理健康關係

早年安全依戀關係和兒童心理健康關係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華清,回龍觀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教授

早年安全依戀關係和兒童心理健康關係

我們說的依戀關係主要指的是1-2歲,出生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1-2歲不要和媽媽有太多的分離。有的母親在孩子出生以後,國外有的是3歲之前不工作,這一點很科學,因爲孩子感到很安全。

有些朋友就談到,他2、3歲的時候,媽媽就是在廚房做飯都沒有關係,它覺得媽媽在,就會安全的去玩兒,心裏暖洋洋的,特別的高興,自己玩兒都沒有關係,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憶,有的時候家長不在家,把他放在家裏,非常非常的可怕,感覺孤獨,感到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覺得一會兒就回來,但是孩子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記憶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個年齡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拋棄了!”這是建立母嬰的關鍵期。

挪威的心理學家在孩子住院父母陪住問題上起到了改變兒童醫院制度。因爲最開始發現一些孩子住院時不得不離開母親。我們看過一個紀錄片,媽媽把孩子送到醫院裏,媽媽離開了,在離開的瞬間,孩子的眼神中有絕望、恐懼,孩子要經歷痛苦,還要經歷陌生的護士和大夫,他不會像大人那樣感謝大夫。挪威的心理學家兒童研究員發現了這樣的兒童悲傷情景,讓所有住院的孩子,必須要有母親陪伴。

2-3歲的時候我們不建議全託。還有一點是送到姥姥、奶奶家,這一點本身脫離太早也不行。還有轉送幼兒園,你是主體,客體是一個穩定的好幼兒園,所以與你的父母分離,你慢慢地也會習慣你和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感覺。所以說,我覺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說它的問題,有另外好的一面,但是我們今天講的是有創傷性的儘量避免,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送走。你可以去上班,但是你要給孩子穩定的感覺,讓孩子會覺得“媽媽還會回來”,不要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如果環境不變,然後有別人進來,媽媽晚上還回來,這樣對孩子就會好多了,分離焦慮就會減少,這是我們建議的方法。

怎麼叫建立信任感?這個時候分離了,孩子突然被送到爺爺家了,送去以後,爸媽就沒有了,不見了,在孩子6-7個月的時候出差半個月,回來之後發現,孩子在那個時候形成一個被拋棄感,沒有人要他了,這對孩子來說是生與死的恐懼,非常的可怕!他不再相信別人還愛他!

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人際關係問題,他不信任別人。當然,如果後來彌補,比如回到家以後,母親或者親人彌補,重新彌合關係,那就好了。大部分人是不出現問題,有1/3的人可能會出現心理障礙,留下來這種感覺會影響他的人際交往,包括普通的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也包括親人之間的關係,他無法信任別人,甚至無法信任這個世界,老在懷疑的狀態下,深深不安全感。

我們說人的心理髮展由幾部部分組成,一個是基因,是神經系統的特點,比如疾病類型;還有一點是你後天的環境,就是剛纔我說的人際關係。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人生下來就是特皮實,但是現在形成的科學論斷認爲是在很多病人身上看到這個問題,它是重複的。如果你的生活中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確實造成了問題,甚至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情況了,那麼這就是心理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治療,治療其實可以幫人把之前的陰影給抹掉。

1-2歲建立安全感,在安全關係的情況下,有的時候你也要抽身,關鍵是在不能傷孩子的情況下抽身。比如說你送到一個地方,很多人因爲他自己不知道,媽媽老覺得送到幼兒園之後趕快跑、躲開了之後就沒事了,孩子會覺得“呦,她怎麼就沒了?”你應該事先告訴孩子,“媽媽給你送到幼兒園,什麼時候媽媽去接你”,你一定要告訴他,知道媽媽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後就會回來。他就想起來了。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建立一個互信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是要完全鼓勵不溺愛孩子,但是該有的一定要有。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