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90名兩會政協委員聯名呼籲:醫院防暴必須升級

90名兩會政協委員聯名呼籲:醫院防暴必須升級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67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來,惡性暴力傷醫事件頻發。衛計委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僅8個月時間,傷害醫務人員事件就達2240件,比2012年增加了20%;中國醫院協會2013年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內地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超過六成的醫生遭受過患者的攻擊並明顯受傷。暴力傷醫事件頻發,使醫患關係成爲社會持續關注的一大熱點,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3月7日,90位醫衛界政協委員聯名“緊急提案”,建議將醫療機構列爲公共場所進行安保,儘快制定出臺《醫療機構治安管理條例》,防止暴力傷醫再次發生。當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貴州代表講述醫鬧的嚴重後果後迴應,必須維護醫院的正常秩序,保護醫護人員安全,任何傷害醫護人員的違法行爲都要依法嚴肅處理。

90名兩會政協委員聯名呼籲:醫院防暴必須升級

“醫生也是人,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2012年3月,哈醫大研究生王浩被患者無辜殺害的陰霾還未散去,殺醫、傷醫、辱醫事件又接連發生。今年兩會前夕及召開期間,這類惡性事件更是集中出現。2月17日,黑龍江齊齊哈爾北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孫東濤在接診時,被患者用鐵棍猛擊致死;2月18日,河北易縣一名普外科醫生被患者割傷頸部;2月2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一名懷孕護士遭患者暴打;2月25日,南京口腔醫院護士被患者家屬打至雙下肢癱瘓;3月5日,廣東潮州市中心醫院醫生被幾十個人押着“遊街”;3月7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一名候診患者突然闖入診室用錘子將醫生打傷……白大褂被鮮血一次次染紅,醫者痛心,世界震驚!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對待醫生如此地殘暴和不尊重!”說起近期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非常氣憤,這種現象已經不是偶然了,就像傳染病流行一樣,成了一種社會風氣。95歲高齡的全國政協委員、國醫大師李輔仁激動地說:“我很憤怒無緣無故殺醫、傷醫的人。這些事情在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就出現過,近幾年非但沒有制止,反而愈演愈烈。”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指出,細想一些傷醫極端事件,一不是醫療事故,二不是亂收費,三不是看不上病的診療延誤,其中多數只是醫患對治療效果意見不一致,這已經超出了醫患關係的範疇。面對暴力傷醫,從醫40餘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院長郭淑芹不禁哽咽,“這傷害的不僅僅是幾個醫生,而是全國860萬醫務人員的心。”她說:“醫生也是人,有血有肉有尊嚴,誰來維護我們的人權?我們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的確,醫生也是普通人,他們脫了白大褂,就變成了別人的兒女、父母、妻子或丈夫。全國政協委員、第四軍醫大學校長趙銥民懇切地說:“請大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下醫生的一天,他們每天要看多少個病人,有沒有時間喝水、吃飯、上廁所?儘管出現了這麼多的暴力傷醫事件,我們的醫生雖心懷恐懼,但仍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這又說明了什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大夫遲聘的父親去掛號看病,只是爲了讓出診中的兒子停下一分鐘喝點水歇一歇。遲聘坦言:“我從不奢望我的患者會體諒我們的辛苦,更不奢望他們會感謝我,我只希望他們能公正地對待我和我的同事,像尊重和愛惜他們自己的生命一樣,尊重醫護人員的生命。”

醫患誤解從何而來

傷醫事件頻發,全社會都要重視和反思,是什麼讓醫患之間有如此深的誤解?又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彼此間的信任?

在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副校長熊思東看來,其根源在於醫療資源短缺和配置不均衡,我們常引以爲豪的“用佔全球2%的醫療衛生資源服務了佔世界20%的人口”,就是這一短缺現象的鮮明表現。“我們醫院每天門診患者9000~10000人,你想想,一個醫生在短時間內要看那麼多病人,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家排了一夜隊,看了幾分鐘病,我們的醫生還得要問病人‘您是公費還是自費,有沒有醫保,是用國產藥還是進口的……’讓我們這個世界上最不該談錢的羣體,面對病人的時候,每句話都離不開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說,醫患矛盾根源要從制度上追溯。1983年我國開始實施醫療改革,對公立醫院“斷奶斷糧”,開始實行醫院醫療承包。表面上公立醫院姓“公”,但財政投入嚴重不足,需要醫院自己掙錢。中國醫學科學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鍾教授指出,當醫生不再一心只想着治病救人,而要擔心自己的溫飽時,醫療的公益性也就不復存在。

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滯後,也是一方面原因。儘管目前我國已經實現全民醫保,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偏低,看病自費比例居高不下,很多人舉債看病,因病致貧,一旦治療效果不理想,感覺人財兩空,就很容易產生偏激情緒。

另外,公衆健康素養低加劇了醫患之間的不信任。趙銥民指出,醫學有侷限性,世界上1/3的疾病可以自愈,1/3通過治療可以治癒,剩下1/3還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這一點早已在國際上達成共識,而這種侷限來自生命現象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差異性。然而,患者總是認爲醫生是萬能的,要求醫生能夠預防、診斷、治療所有疾病,一旦出現不好的診療效果,患者就會把怨氣全撒在醫生身上。要知道,醫生不是神,面對疾病奪取患者生命時,醫生也深感無能爲力,心情同樣很沉重。

最後,媒體的“放大效應”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葛均波一再強調,一些媒體過度報道醫療行業的負面新聞,有的雖然是特例,但卻讓人們心理產生緊張、恐懼和危機感,讓醫生形象被妖魔化,嚴重影響了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甚至容易讓人產生“仇醫”情緒。

聯合提案,將醫院列爲公共場所

越來越惡化的就醫環境,讓醫衛界不得不行動起來自我救護。兩會期間,90名代表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將醫療機構明確列入公共場所範疇進行管理,儘快制定出臺《醫療機構治安管理條例》,防止暴力傷醫再次發生。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中明確界定了幾種公共場所: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醫院並不在其中。而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顯然忽視了,這些年來醫療機構從封閉內部單位向公共場所演變的現實。醫院除了是治病救人的場所,也是人來車往、人口流動大的公共場所。2013年全年各醫院的門診量已達73億人次之多,遠遠高於春運的兩倍。提案牽頭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峯義正詞嚴地說,醫院不作爲公共場所,“患者在醫院鬧事、打罵醫生,只要不出人命,警察即使趕到現場也無法可依。”

熊思東認爲,在保證醫護人員安全的同時,還要從根源上解決醫療資源短缺、分佈不均的問題,除了要新建醫院,對新醫院進行合理佈局,更重要的是要盤活醫院現有的存量。對醫院的門診資源進行分流,不要什麼病都扎堆到三甲醫院,不要什麼病都看專家門診。另外,建議讓更多的醫生進行“多點行醫”,這樣就會把一些大醫院中過剩的優質醫生資源激活。

全國政協委員、同仁醫院副院長徐亮則指出,醫療服務是高風險的行業,即便是再規範、技術再精湛的醫生做手術,患者也可能出現一定比例的手術併發症。但由於制度上的缺陷,一旦醫療糾紛發生,矛盾往往集中到醫院和醫生身上。要從制度上解決醫患間的問題,他認爲要建立第三方賠付和諮詢機制。比較理想的醫患關係應該包括五個主題:醫院、醫生、患者、賠償方、諮詢方,從而保證信息的平衡。比如手術前,除了手術大夫外,應該由第三方諮詢,如果術後出現糾紛,發達國家一般由保險公司或者再聯合醫師協會作爲賠付方,患者不會鬧醫院,而是找第三方賠付者進行理論、獲得賠償。

劉玉村指出,醫改應該把醫藥價格理順了,讓醫生少談錢,這些帶着軀體病痛來看病的人,感覺就會好很多,對醫生纔會有起碼的尊重感。患者應該是懷着敬畏之心去求醫問藥。“敬”就是對醫生的尊重,“畏”代表着患者對自己身體的不安和擔心。劉玉村還強調:“醫院還要重視文化建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北大醫院的院訓是厚德尚道,簡稱厚道,我要求我們醫院的醫生厚道,對病人要懷有仁愛之情。”與此同時,醫生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與患者溝通的能力,才能應對各種患者和病症。“對醫患關係,大家不要過於悲觀,要看到美好的一面,媒體要公正報道,不要放大極端事件。看問題要陽光一些,心態陽光了,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變得陽光。”

相關閱讀:

兩會代表:殺醫生不是醫患糾紛是嚴重刑事犯罪

兩會代表:醫院應像機場一樣納入治安管理範圍

習近平:須依法嚴肅處理傷害醫護人員的違法行爲

兩會代表欲讓兒子當醫生遭拒兒子稱怕碰到醫鬧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