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沉溺線上交談 “朋友圈”拯救不了社交孤獨症

沉溺線上交談 “朋友圈”拯救不了社交孤獨症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一份“略顯過時”的美國社交孤獨症大數據報告,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網友間引發了熱議,許多人直呼被戳到心坎裏去。這份由美國杜克大學發起的調查報告顯示,1985年平均每個美國人有2.94個可以密切交流討論的朋友,而2004年這一數據已降低至2.08,同年感到無人可交流討論的美國人佔比最多,從1985年10%上升至了24.6%。爲何在物質生活日漸富足的今天,網絡社交無處不在的時代背景下,社交軟件中的“好友”越來越多,而知心的朋友卻似乎越來越少?人們反而越來越感到孤獨?

沉溺線上交談 “朋友圈”拯救不了社交孤獨症

“心情被朋友圈綁架?”

“社交孤獨症,我覺得自己就有呢。”1995年出生的李楠是北京市海淀區某高校的大三在校生,聊起社交孤獨這個話題電話那頭的她頗有興趣。“我們宿舍八人間,卻經常是靜悄悄的,甚至有時候大夥寧願在微信裏問去不去吃飯?也不會喊一嗓子,感覺怪怪的。”

作爲一名低頭族,李楠每天花在手機屏幕上的時間要超過5個小時,而這其中又有大半的時間用在了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在她看來,自己似乎並不能從中獲得多少信息,更多的時候僅僅是一種心理依賴與習慣。“有的時候感覺朋友圈一刷,一堆別人的狀態,雖然時刻了解他們的動態,卻完全沒有存在感和交流,就是潛水黨,只是被動接受了一些信息,好像刷朋友圈和發朋友圈就是爲了看看別人的生活和向別人炫耀一下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少真正真誠的互動,獲得的就是一些點讚的冰冷的符號。”

“有的時候是因爲看到了幾個共同好友互動了,自己就也上去說兩句,可能只是爲了應和一下,刷下存在感,表示自己好像很合羣,融入了大家這個羣體。”她坦言,與同齡人交流過程中發現這種刻意刷存在感來證明自己合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前兩天因爲國慶假期,幾個在北京的高中同學聚了一次,幾年沒見了,聚會玩的很開心,回來之後,發現那幾個同學都陸續更新了朋友圈,底下點贊評論很多,一開始看到第一個同學發的時候自己還覺得很新鮮有趣,互動了幾句,後來發現幾個同學陸續發了相同的狀態,照片一樣,配的文字也差不多大同小異。李楠認爲,只要大家玩的開心就很好了,也不必一個人發微信幾個人就一起跟風。現在許多人什麼事都愛往網上曬,反而限制了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表達。

然而,不被朋友圈左右似乎並不那麼容易。“我有的時候發一個狀態,如果點贊評論的人多了,就會覺得很開心,如果沒人評論就會失落,產生一種孤獨感和不被重視的感覺。但是後來想想其實也沒啥必要,可能就只是你發的內容別人不感興趣而已。”李楠說,自己經常有一種被朋友圈綁架心情的感覺。

線上交談自如,見面卻沒話說

“兩個人,在網絡上關係非常親密,真正見面了卻沒話說,感覺很陌生尷尬,但是在微信上卻可以自如交談,這算是一種社交孤獨吧?”面對社交網絡,在上海某文化傳播公司工作的周偉也有自己的困惑。

這位來自湖北的85後,是個典型的宅男,武漢、南京、北京、上海四地的短暫工作經歷讓他的朋友並不多。在沒有工作的日子裏,他孤身一人,不知如何安排閒暇時間,經常抱着手機、IPAD看視頻找網友聊天打發時間。長此以往,讓他擔心自己會不會有自閉傾向。也試過離開電子屏幕到外面去與人交際,不曾想,一次網友見面就讓他打了退堂鼓。

“來到線下好像都不會聊天了,全程下來都感覺很拘束。”聊起中秋假期前後和網友的見面經歷,周偉說和原本料想的完全不一樣。“兩個人坐在南京路上一家星巴克咖啡廳,卻始終放鬆不下來,有一句沒一句的接話,實在尷尬了還會各自翻手機,最終滿懷期待的聚會草草收場。”爲什麼線上交談自如,見面卻沒話說?周偉百思不得其解。

針對周偉們的這種尷尬,心理學專家給出了答案:人們喜歡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建立弱人脈暫時排解孤獨,找到歸屬感。弱人脈往往不重視個體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價值觀、興趣和需求成爲建立社交的主要原因。通過這種高效精準的社交模式,人們可以變身理想中的自己並輕鬆地找到“同類”,通過網絡來維繫友誼。而現實中的友誼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面對面交談比網聊更容易出現尷尬,因此人們對待現實社交的態度漸漸冷淡,社交隔離愈演愈烈。

李楠告訴記者,在虛擬社交裏的好友私下沒有交集的原因不一,有“只想找個人陪伴而已”、“向陌生人傾訴不會受到傷害”等等。但其本身的不真實性、隨意性決定了網絡社交本質上是脆弱的。它無法代替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在某種情境下,這種虛擬的感情寄託一旦斷開,只會加深身在其中人們的孤獨感。

擺脫社交孤獨的第一步

不同於周偉的宅,同在上海的大齡女青年的李子葉則是個堅定的“線下派”。喜歡真實感的她篤定,點贊之交淡如水,網絡人際關係太脆弱。“社交軟件給我的感覺就是人們交流越來越方便了,但走心的交流卻越來越少了,即使是之前關係還挺鐵的朋友,如果僅僅只停留在網上聊天,可能漸漸就關係淡了,然後真正的朋友就越來越少了,甚至會讓一個有多年現實感情交流的朋友退化成一個純聊天網友。”她認爲,見面深聊一次,比朋友圈點一百個贊管用。“多年未見的同學一起吃個飯,面對面聊天瞬間就能化解陌生感。彼此朝着對方大笑的時候,不再是那個標準的網絡表情,而是能看見彼此眼角的魚尾紋。這感覺多棒!”她感慨,放下手機,走出去,或許是擺脫社交孤獨的第一步。

在李子葉看來,現如今,虛擬社交經常會把現實社交逼向角落。隨着科技手段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深度介入虛擬社交,不經意間也就會打破現實社交的人際平衡,比如朋友聚會的飯桌上,所有人都划着手機,卻無人說話打破這種尷尬場面;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和千里之外的某位不具名好友聊得火熱,卻把近在咫尺的家人晾在一旁。李子葉認爲,從人們在網絡上的互動情況看,網絡社交似乎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交孤獨,而愈演愈烈的過度網絡社交依賴卻又加劇了現實中的社會隔離。

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周偉曾流露出這樣一種情緒:一般來說,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被認爲社交劣勢羣體,是高危“孤獨患者”。可像他這樣的青年人的孤獨又有誰懂?這些世人眼中的“中堅力量”看似在社會上擁有更廣的人際社交網絡,可承壓在他們身上說不清道不明的社交孤獨感又找誰訴說。

網絡的虛擬性製造了這樣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我們彼此連接,又可以相互隱身,溝通似乎變得輕鬆了,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非只是那麼簡單。李子葉坦承,友誼的形式,正在被高科技時代的社交網絡改變,人們耗費在依附網絡的弱人脈上的時間正越來越長,對現實社交反而採取一種消極態度。人們沉浸在微信朋友圈的時間越來越多,真正的社交圈子卻日漸萎縮。

與此同時,現實社交的瓦解導致了冷漠忽視,人們習慣通過網絡社交來再呈現和彌補。打開社交網絡,你能看到風趣幽默的段子手現實中沉默寡言,粉絲萬千的人手機通訊錄裏沒幾個人。當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無法讓人滿意,網絡社交就開始協助人們達到內心的平衡。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