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父母放手 孩子更獨立

父母放手 孩子更獨立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6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關於孩子獨立性差,太過依賴父母的新聞頻繁出現,重慶30歲小夥成啃老“巨嬰”,“神童”魏永康被勸退……孩子離開家長的懷抱,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是不少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外國父母在鍛鍊孩子獨立性方面則顯得比較“狠心”,從小就要求他們生活自理,不要過多麻煩別人。正是這樣的教育理念,才讓孩子長大後不成爲“巨嬰”。

父母放手 孩子更獨立

日本:學禮節做家務

日本家長從小教育孩子,凡事儘量自己完成,不給別人添麻煩,儘早成長爲獨當一面的人。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父母不可能讓孩子工作掙錢養活自己,所以日本家長重點培養其生活能力和爲人處世的基本要領。

日本孩子3歲開始上幼兒園,每天都要自己戴好帽子、摺好手絹放到兜裏。下午回家便成爲媽媽的小幫手:觀看學習,並幫忙擺好餐具,告訴媽媽烤箱裏的食物到時間了。爸爸下班回家,孩子會主動將拖鞋送到跟前。等孩子大一點,父母會手把手教其做家務,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漸變得熟練,比如穿衣服、洗漱,洗襪子、手絹,整理房間。不僅如此,日本小學和中學基本都有家政課,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清潔、收納、烹飪、園藝等。學校一般不僱清潔工,而是由孩子們輪流打掃值日。

除了讓孩子做家務、培養生活能力,日本家長還特別注重孩子的禮節教育。日本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守禮節:母親和孩子要對辛苦養家的父親充滿敬意;孩子要明白享受父母的養育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要尊重父母的意見;家庭成員彼此間爲對方做了什麼事,受恩惠的一方要說“謝謝”,比如孩子爲父母拿拖鞋,父母會說“謝謝”,父母給孩子洗衣服、做飯,孩子會說“好吃,謝謝媽媽”“衣服真舒適,我愛媽媽”。而且,日本孩子從小就要學會使用敬語和謙卑語,因爲語言在日本不僅是溝通工具,還是一種態度。這些都需要父母認真教育培養,這樣孩子長大才不會被他人嫌棄。

禮節教育讓日本孩子學會了人與人相處的注意事項,這樣能有效避免誤解和對抗,有利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好地開展工作和學習。

父母放手 孩子更獨立 第2張

韓國:弄髒衣服開心玩

在韓國,“自然育兒法”悄然興起,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狀態下成長。

無論嬰兒還是幼兒,韓國家長開始學着讓孩子單獨睡覺,不僅有利健康,還能培養獨立意識。玩耍時,只要孩子開心,弄髒衣服也不要緊。因爲,家長們覺得比起過分乾淨,適當髒一點,不但可以提升情緒,還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另外,越來越多韓國家長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比如登山、攀巖等,以此鍛鍊孩子堅強、勇敢的意志。同時,家長會尋找更多機會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和小動物,從而豐富知識、加強動手能力、增強同情心。

不僅如此,如今的韓國爸爸比父輩更積極地參與育兒:當配偶工作時,奶爸們很自然地陪伴照顧孩子,這從韓國育兒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超人回來了》中可見一斑。媽媽的育兒方式屬於“親密型”,更關心通過玩耍達到學習效果,爸爸則屬於“放養型育兒”,更重視玩耍帶來的樂趣,也給孩子更多選擇權。韓國精神健康科醫師丁宇烈表示,有爸爸陪伴玩耍的孩子更獨立,主動性更高,社會適應力更強。

父母放手 孩子更獨立 第3張

德國:家長不干預交友

德國父母認爲,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一個社會公民。父母從小除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還重視讓其獨立做決定,尤其是不介入孩子的交友圈,這樣可以培養其社交能力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雅妮娜才5歲,爸爸媽媽就放手讓她交朋友。雅妮娜在幼兒園有兩個好朋友,他們常一起玩耍,也經常吵架,比如搶玩具,還經常讓雅妮娜選擇“陣營”,有時甚至“鬧斷交”,她經常爲此大哭。每當遇到衝突,爸爸媽媽並不急着扮演裁判角色,而是讓孩子自己或者與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解決衝突。“雖然雅妮娜受挫時,低落情緒持續時間有些長,但最終讓她學會了強有力的應對技巧,未來更能獨立面對問題。”媽媽解釋道。

上了小學,孩子們的社交圈變大,德國父母會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組織各種活動。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生日聚會,是培養孩子主人翁意識的好機會。在準備過程中,他們要考慮客人的需求;聚會中,還要擔當起主人角色,讓客人盡興,照顧好每個人的感受。

去朋友家過夜也是德國孩子社交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說只是換了個地方睡覺,但許多孩子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類社交活動讓自己長大不少。因爲單獨去朋友家過夜,等於切換到一個相對不熟悉的環境,要獨立適應別人家的程序和規矩,這是個不小的挑戰。

進入初中,孩子的交友圈有了質的變化。父母必須面對孩子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不過,德國父母對待子女交友抱着十分寬容的態度,在他們的字典裏沒有“早戀”這個詞,也不會強制干預,只會爲子女做好指導和諮詢工作。

《生命時報》記者觀察發現,德國家長把孩子當作小大人,甚至讓孩子進入成人的社交圈,有機會接觸更多陌生人,慢慢地就不怕生了。也難怪許多人覺得,德國孩子比較早熟和獨立。

父母放手 孩子更獨立 第4張

荷蘭:四歲就進入小學

包辦、代替向來不是荷蘭人崇尚的育兒經。相反,荷蘭人想方設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荷蘭父母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因爲荷蘭兒童不僅獨立性強,還被評爲“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

在荷蘭,強制性義務教育從5歲開始,家長一般會在孩子滿4歲時將他們提早送入校園,接受自主、獨立的校園生活。小學前兩年(4~5歲),孩子處於轉換期。老師會帶領他們在玩耍中學習讀寫等知識。如何獨立也是學校的重要課程之一,學校要求5歲以上孩子自己進教室,家長不許在門口徘徊,大多數孩子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上學。在學校,老師會鼓勵孩子們主動並積極地表達自己,無論是個人觀點還是服裝、髮型都是如此,這能讓孩子更有信心,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

荷蘭家長十分配合學校工作,在家也注意幫孩子們養成獨立的好習慣。孩子要獨立吃飯、穿衣服,週末郊遊自己騎自行車。而且,荷蘭父母認爲,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去實現父母的願望,比如讀一所父母期望的大學,成爲父母希望的大公司高管等,更不會逼迫孩子學習某種技能,也不會把孩子跟他人做比較。一位荷蘭媽媽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我不在乎鄰居家的孩子是個天才小提琴手,只要我的女兒快樂,她可以不參加任何學習班,長大後可以在最普通的崗位工作。”這種“放任”的想法也奠定了荷蘭孩子成功的基礎,因爲他們沒有壓力,有更自由的發揮空間,在興趣的驅使下走向快樂和成功。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