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發熱,有10%病因不明

發熱,有10%病因不明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14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嚴曉敏

發熱,有10%病因不明

感染科醫生在門診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醫生,我發燒了。”小到感冒咳嗽,大到昏迷腦炎,多數人都有過體溫異常升高的經歷,臨牀醫學的標準名稱是“發熱”。在所有的發熱待查類疾病中,有10%的病因至今無法明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發熱這個臨牀醫學上最常見的“小”問題。

發熱不是病,高熱要人命

發熱不是病,而是一個症狀——比正常體溫高。但醫學上並沒有“正常體溫”這一說。所謂“正常體溫”是一個數值區域。

正常成人口腔溫度(舌下測溫)是36.3~37.2℃,直腸體溫比口腔體溫高0.4℃,腋窩溫度比口腔溫度低0.2~0.4℃,肛溫最能接近體溫。正常體溫在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且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波動,比如,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早晨6點最低,午後4~6點最高。高溫環境下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後體溫會略升高,老年人體溫低於青壯年,女性月經前及妊娠期體溫稍高於正常。

我們通常認爲口溫高於37.3℃,肛溫高於37.6℃,或一日體溫變動超過1.2℃時即稱爲發熱。以口腔溫度爲標準,37.3~38℃爲低熱,38.1~39℃爲中等度熱,39.1~41℃爲高熱,41℃以上爲超高熱。

當體溫改變與常溫相差3~5℃左右時,對人體大多數功能的影響並不顯著。發熱是人體防禦疾病的一種反應,但高熱對各器官組織皆能產生一定影響,對神經組織損害尤爲明顯。體溫超過42.5℃時,可導致腦細胞不可逆的損害。

體溫持續不退,已成醫學挑戰

在很多人看來,發熱不過是個小問題。但事實上,發熱,尤其是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是各科臨牀醫生經常遇到的棘手難題。導致發熱的原因很多,涉及的病種常常不下數十種甚至上百種。小到上呼吸道感染,大到惡性腫瘤,都可能會導致發熱。有些發熱原因易查,有些發熱原因在短時間內很難明確。

醫學上把熱程在2周以內的發熱稱爲急性發熱。急性發熱熱程短,多伴有明顯的伴隨症狀,大部分急性發熱性疾病都有感染性的病因,如上下呼吸道、胃腸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膚等,經過治療,體溫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如果發熱持續3周以上,體溫多次超過38.3℃,經過至少一週深入細緻的檢查仍不能確診的疾病稱爲不明原因發熱。不明原因發熱,往往病因複雜。據統計,在所有的發熱待查類疾病中,有40%由感染性疾病引起,30%由結締組織疾病引起,20%由腫瘤性疾病引起,還有10%最終都無法明確診斷。

醫生像偵探,尋找診斷線索

面對長期不明原因發熱,醫生就像一個“偵探”,偵破過程需要經過對“目擊證人”(患者本人和家屬)的全面調查詢問、“犯罪現場”(體格檢查)的細緻勘察、“犯罪證據”(各項化驗與檢查)的多方收集以及經驗性的判斷等一系列的步驟。

“線索的初步調查”——全面詳細的病史詢問。有的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就診,醫生每次都會詢問病史,問多了患者往往嫌煩。其實,這是醫生在找蛛絲馬跡,起病時的症狀,是否接觸過蜱蟲、鸚鵡等,是否去過疫區,使用過哪些藥物,做過哪些手術,有什麼伴隨症狀,不用藥能否退熱等,都會給醫生提供線索幫助診斷。

曾有位患者,持續發熱兩個月,呈現體溫逐漸上升達39℃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的波狀熱,腰痛乏力,在其他醫院檢查、掛水無效。直到患者無意提起:“我是養羊的”,這句話引起我的警覺。波狀熱常見於布氏桿菌病,羊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患者養的羊中有病死的,他還爲羊接生過。後來,患者被確診爲布氏桿菌病。“現場的實地勘探”——細緻的體格檢查。體格檢查會提示很多診斷線索,如淋巴結腫大可能是淋巴瘤、結核或鉅細胞病毒感染等;手掌、足底出現紅色或出血性皮膚斑、指(趾)端肉質部位的紅色結節、結膜瘀點可能是感染性心內膜炎,顳動脈腫大可能是顳動脈炎。

“罪狀的最終確認”——實驗室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在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除臨牀常規的檢驗外,醫生會依據病情特徵選擇與病因相關的檢查方法。

“名偵探的經驗之談”——診斷性治療。有些情況下,醫生多番努力後仍無法找到有助於明確診斷的線索,或僅有的線索不足以支持某種診斷,最後不得已採取“診斷性治療”的措施。比如結核,特別是很多肺部以外的不典型結核,有時候病原無法明確,在有結核的跡象時,往往可以通過抗癆治療獲得良好的結果。但診斷性治療必須是有經驗的醫生,在排除其它可能的疾病可能,通過全面的、綜合的判斷後纔可以實施。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