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勿輕信“熟人療法”隱患很大

勿輕信“熟人療法”隱患很大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VIP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張曉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王俊秀

勿輕信“熟人療法”隱患很大

“我就是用這個方子治好的,你也試試吧。”面對親友“好心”推薦和“善意”提醒,許多患者言聽計從,卻對醫生的話半信半疑。這種“熟人療法”普遍存在於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身邊,不僅會延誤治療,甚至還可能因此搭上性命。

偏信親朋,質疑專業

吳曉麗(化名)從小就有前牙開合的毛病,由於上下牙合不攏,咀嚼功能一直不好。在她讀小學時,醫生建議做牙齒矯正:“先拔掉最裏面的幾顆牙,戴一年牙套,效果好的話再戴一段時間保持器,就能有一口整齊的牙。”吳爸爸聽了很心動,但親人的一席話讓他徹底打消了念頭,“牙齒矯正只是美在一時,把好好的牙拔掉,硬要將牙齒挪個位置,傷害非常大,到了四五十歲整口牙都會掉光!”

上了高中時,吳曉麗前牙開合的毛病越來越重,下頜關節經常發炎,還出現吐字不清、嘴脣外凸等情況,因此被同學取了個“大猩猩”的外號。她大受打擊,從活潑開朗漸漸變得沉默寡言。如今吳曉麗已經35歲了,笑的時候還是會下意識地捂住嘴。揮之不去的自卑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和生活。

“熟人療法”不只是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危害身心健康這麼簡單。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VIP病區主任張曉東曾遇到一位中期食管癌患者。起初,患者不接受醫生建議的手術治療,半年後病情惡化,發生局部淋巴轉移,再次就醫時已錯過手術時機,醫生建議放療或化療,但病人又擔心副作用,再一次拒絕。經朋友推薦,該患者找到山西一名“神醫”,盼着用偏方治好癌症,然而剛吃了一個禮拜就突發全身肌肉緊張,強直性驚厥導致呼吸困難。急救醫生試圖打開他的氣道,但患者整個氣道痙攣鎖死,氧氣管根本插不進去,短短几分鐘後,患者就因呼吸衰竭去世了。

“調查發現,患者服用的偏方中有一味藥是馬錢子,含番木鱉鹼和馬錢子鹼,對神經系統危害極大。”張曉東惋惜地說:“以這位病人當時的情況,即使不手術、不放化療,生存一年都不是問題,然而卻因一念之差斷送性命。”

除了盲目相信熟人的話,看病找熟人也是一種“熟人療法”。俗話說“熟人好辦事”,很多患者將其視作“健康捷徑”,忽視了“副作用”。張曉東舉例說,有位結腸癌患者希望馬上做手術,託關係找到一位醫生。按診療程序,應先完善術前分期檢查,諸如增強腹部盆腔CT、B超、腫瘤標誌物等,以防漏診、誤診,但該醫生爲方便熟人,僅憑一張腹部平掃CT就爲患者開了刀,不料1個月後,發現肝轉移且進展明顯。

“如當時按規範流程走,醫生就能發現肝上轉移竈,先做化療再將原發竈和轉移竈同時切除,有30%的治癒率,現在這一機率大大降低,即使今後可以再手術,也需要開兩次刀,對患者顯然不利。”張曉東說,找熟人走捷徑的心理容易讓醫患失去治療原則和忽視治療規範,不但沒爭取到康復時間,反而讓患者遭受二次手術的打擊,毫無價值和意義。

熟人社會病扭曲信任

日前,《生命時報》發起網絡調查,共600多名讀者參與,結果顯示,79%的人有“熟人療法”的經歷,只有21%堅持遵醫囑;至於是否有效,41%表示“熟人療法”沒作用,7%病情反而加重了;在爲什麼選擇相信熟人這一問題上,13%是由於“遵醫囑,病一直沒治好”,48%聽說“病友或親朋用過,效果很好”,21%抱着“親友不會害我”的想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王俊秀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熟人關係爲代表的關係信任,是當代中國社會信任的主要模式。我們尚未建立起基於職業羣體和陌生人的社會信任模式。”

《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6)》顯示,家人、好朋友、同學/同事是最易被相信的前三名,而醫生只排第七。

王俊秀說,由於醫療資源緊張,醫生問診時間往往只有幾分鐘,醫患溝通不暢,不足以讓患者產生信任。尤其是患慢性病或難治性疾病的人,正規治療效果不理想,不治又不甘心。當求醫陷入困境,一些熟人添油加醋地推薦便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由於受教育不足、知識更新不及時、媒介技能不夠、脫離組織管理、缺乏社會關愛等原因,多數老人生活在“孤島”上,對快速變化的信息社會缺乏適應力,更易輕信他人。

不光是醫療界缺乏信任,整個社會都存在這一問題。“熟人社會病”會將信仰、道德觀、價值觀大打折扣,讓人違背社會倫理道德、專業制度、組織原則甚至法律等,不利於社會的良性進步。一些不法分子還會利用人性這一弱點,通過送小禮品、噓寒問暖、以“家人”相稱等廉價情感投資,拉近關係,博得信任,使不少孤獨的老人對騙局失去“免疫力”。

別讓好心辦壞事

許多人對“久病成良醫”這一說法深信不疑。“老病號”自認爲對疾病了如指掌,好心地將自身經驗傳授給病友,“新人”不加判斷便依葫蘆畫瓢地學了起來。然而每個人情況不同,治療手段和用藥存在差異,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肝腎功能差的人,選擇藥物更應謹慎。

在美國,如果普通人把自己沒吃完的藥給其他患者服用,或將自己的處方推薦給別人,可能面臨非法行醫的起訴,甚至獲刑。張曉東提醒,向他人推薦醫生、療法、健康信息前,最好花點時間覈實其權威性、準確性,莫讓好心辦壞事兒。

對患者來說,當身體出現問題,尤其是反覆發作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很多疾病有相似症狀,切不可自行診斷或聽從身邊非專業人士的建議。患者還應認識到,醫生是彈藥有限的“戰士”,不能保證每場戰爭都打贏;藥品也不是仙丹,不可能藥到病除,一些疾病甚至還會出現服藥後症狀暫時加重的情況;即使是醫療定義的“治癒”也可能會有反覆或後遺症等。因此,治病不能急於求成、心存僥倖,更不可劍走偏鋒、獵奇迷信。據史書記載,扁鵲在治病救人時提出“六不治”,其中就包含“信巫不信醫”。張曉東說,醫患之間就像談戀愛,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忠貞不渝,日子才能過好。

醫生的表達和氣場也很關鍵。張曉東強調,醫生要態度誠懇,自信滿滿、有理有據地將病情說得清晰透徹、通俗易懂,第一時間讓病人建立信任感。“自己都沒信心,說話吞吞吐吐,還怎麼讓患者放心?”美國醫生的做法讓張曉東印象十分深刻,“他們工作時儀態莊重、衣着考究,從外表就會給患者留下專業的印象。和患者交流時態度溫和,但語氣十分堅定。不提倡和病人做朋友,因爲那樣會失去很多原則,影響判斷和治療決策。”

“熟人療法”還反映出民衆健康素養較低,因此無論是醫生、媒體,還是社會,都應承擔起科教宣傳工作。做兒女的要多陪老人,關注其精神生活、情感和社會交往需求,幫他們把關健康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將“熟人療法”拒之門外。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