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中醫養生 > 拔罐後皮膚顏色鑑別 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後皮膚顏色鑑別 拔罐注意事項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拔罐很常見,一些養生場所就有了,在家裏也可以自行拔罐。但在拔罐過程中,有哪些事項要注意的呢?下面一起來看下。

拔罐後皮膚顏色鑑別

1.罐印緊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淤,如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此印跡。如印跡數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症驅寒爲主。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爲氣滯血瘀之症。

4.淡紫發表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症爲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

5.罐印鮮紅而豔,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

6.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臟腑異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臨牀上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來治療、調節內臟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後,沒有罐印(或不明顯的),或雖有但啓罐後立即消失,

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輕。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溼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溼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時出現風團(如急性尋麻疹狀),提示爲風椰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

10.隨着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着減輕,且不易現罐印,可以預示病情的歸轉。

拔罐後皮膚顏色鑑別 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後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瘀血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有時留罐過長,皮膚亦會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用消毒針刺破放水,然後塗上些紫藥水,以免感染。另外如果不是留罐過長,水泡較大時,常提示病情較重。拔火罐時,還應注意:

1、拔罐時,應選擇豐滿、有彈性的肌肉部位。凡皮膚過敏、皮膚破損、肌肉瘦削、毛髮過多和孕婦腰骶部、腹部都應慎重使用。

2、體位必須適當,最好採用臥位,一經拔上,不宜移動體位,以免火罐脫落。

3、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具。先在應拔部位比試,罐口與部位吻合,方可應用。

4、在使用多罐時,罐具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罐具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互相牽扯,也不易拔牢。

5、在走罐時,不宜在皮膚瘦薄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火罐漏氣脫落。

6、起罐時,手法宜輕緩,右手持罐,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罐邊肌肉,按壓一下,使氣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會自然脫落,不可使勁硬拉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

7、起罐後,一般局部會出現紅暈或紫紺色,這是正常現象,一般會在1星期內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原處再次拔罐。如留罐過長,皮膚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刺破後,塗上些紫藥水,以免感染。

8、室內空氣宜清新,注意保持溫暖,避免着涼。拔罐療法具有祛溼逐寒、泄熱除毒、疏通經脈、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作用。這種療法是以其療法安全、無創傷痛苦,易被人們接受。

拔火罐的罐筒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和藥瓶改制的抽氣罐。在民間除採用上述罐筒外,還有大小合適的杯子、小碗、瓷罐、鐵罐等代用品。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