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疾病預防 >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5.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前列腺炎的一種類型,但很多人並不清楚細菌性前列腺炎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由於抗生素及硫胺類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已有明顯變化。近年來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大多以大腸桿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克雷白桿菌爲主。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引起細菌性前列腺炎的具體原因

1、它病不治:有一些男性患有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膀胱溼熱等疾病,應該積極的去正規的醫院治療,千萬不可以小視,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全面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可能患上患細菌性前列腺炎。

2、性事不潔:避免不潔性事,不潔性事對男性有很大的危害,同樣會導致細菌性前列腺炎疾病。

3、飲食不節:男性朋友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飲食,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過度的吸菸飲酒,以免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導致前列腺炎的誘發,使得男性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4、忍精不射:很多男性朋友把性生活時間的長短定義爲性生活質量的好壞,所以總是忍精不射,但是卻不知道,忍精不射有很大的影響,更容易導致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發生。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第2張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表現

發病突然,有寒戰和高熱,伴有尿頻、尿急、尿痛及會陰部疼痛。出現排尿困難或急性尿瀦留。

直腸指診前列腺腫脹飽滿,觸痛明顯,局部溫度升高,形成膿腫者有波動感。血行感染可同時發生急性腎盂腎炎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表現

1.疼痛: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疼痛不僅在尿道和會陰部,還會放射至陰莖、精索、睾丸陰囊、小腹、腹股溝區(大腿根部)、大腿、直腸等部位。

2.射精痛: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會出現性慾減退和射精痛的正在,還可能出現早泄、精液質量下降,尿道口流白、血精等。

3.膀胱刺激症:如尿頻、排尿時尿道灼熱、疼痛並放射到陰莖頭部。細菌性前列腺清晨尿道口可有粘液等分泌物,還可出現排尿困難的感覺,後尿道、會陰和肛門處墜脹不適感,下蹲、大便及長時間坐在椅凳上脹痛加重。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第3張

細菌性前列腺炎危害

1、影響工作和生活

由於炎症的長期刺激影響,產生身體的一系列症狀不適症狀,如腰骶、會陰、睾丸等部位脹痛、尿不淨、夜尿頻等,使患者煩躁不安,影響工作和生活。

2、泌尿感染

在臨牀中,常以尿路刺激症狀爲慢性前列腺炎的首發症狀。慢性前列腺炎容易引起泌尿感染,導致後尿道炎。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好的護理方法會給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康復帶來很多的幫助,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應該瞭解很多的問題。

但是爲了使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能夠更好地生活,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家人應積極及時的給予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病人合理的護理。

3、影響性功能

由於疾病長期未能治癒,各種症狀和不適在性生活後加重,或直接影響性生活的感受和質量,對患者造成一種惡性刺激,漸漸出現一種厭惡感,導致陽痿、早泄等現象。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第4張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前列腺炎的一種類型,但很多人並不清楚細菌性前列腺炎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預防

1、過久地坐在軟沙發上,陰囊被包圍受壓,不能正常進行溫度調節,以致睾丸的溫度得以上升。

睾丸生精細胞對溫度非常敏感,溫度過高,會明顯損害到睾丸生精功能,不利於精子的生成,這也會影響到生育。

因此說,男子不應長時間地久坐沙發,坐在過於柔軟的沙發上時,最好鋪上一層硬的坐墊以改善陰囊和睾丸的溫度調節血液循環,從而保護好男子的性功能和生育功能。

2、不過勞。過度勞累會耗傷中氣,中氣不足會造成排尿無力,可引起排尿困難的症狀,重時甚至可以引起尿瀦留。

3、辛辣油膩的食物不要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因爲經常的吃辛辣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性器官充血,又會使痔瘡、便祕症狀加重,壓迫前列腺,加重排尿困難。

4、多喝水。專家建議每天喝至少八杯水,這樣可以促進排尿,這樣也起到對尿路的清洗作用,由於常喝水,尿液被稀釋過後對前列腺的刺激就會減小,這也是對前列腺的一種保護。

5、減緩精神和工作壓力。

6、不飲酒或少飲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7、排除誘因,多運動,不久坐和長期騎車。

8、避免病原體通過各種方式感染前列腺。

9、多吃蔬菜和含番茄紅素高的水果。

細菌性前列腺炎是怎麼引起的 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牀表現 第5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