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武漢3年醫患賠付逾2千萬 99%醫院未入醫責險

武漢3年醫患賠付逾2千萬 99%醫院未入醫責險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醫患糾紛3年賠付逾2000萬元

武漢3年醫患賠付逾2千萬 99%醫院未入醫責險

“越買越不安”發人深省

醫患糾紛,一直是社會熱點。武漢市政協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癲癇的早期症狀,3年來,該市百餘家醫療機構共發生糾紛1562起,賠付金額高達2066.73萬元。21日,農工黨武漢市委員會向武漢市政協常委會提交報告,建議應儘快成立醫患糾紛調解理賠中心,形成有效的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

3年賠付超2000萬元

政府鬧心,社會揪心,患者傷心,醫生寒心。尷尬的醫患糾紛屢屢發生。

一年來,農工黨武漢市委抽樣調查了113家醫療機構,對1897名醫務人員、757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年中,113家醫療機構共發生糾紛1562起,賠付金額達2066.73萬元。其中,96%的糾紛發生在二級以上醫院,堵門、拉橫幅等嚴重擾亂醫院秩序的糾紛達139起。

在六成醫務人員看來,導致糾紛的主要原因是醫患缺乏溝通,其次是患者期望值過高。醫患雙方易在醫療責任認定和高額醫療索賠上分歧巨大,難以達成一致,甚至發生“醫鬧”。

調查結論讓人有些吃驚:儘管近90%的醫院、80%的醫生和近60%的患者願意購買醫療責任保險及醫療意外保險,但99%的醫院因“無責不賠”的條款,至今沒參加醫責險。

出了醫療糾紛,近六成的醫生和患者都首選醫學鑑定,對於賠償等問題,53%的人選擇打官司,44.2%則選擇第三方調解。

據瞭解,一些嚴重糾紛,經常是病情急重且醫療費用高,出事後,雙方在責任與賠償上一時各唱各調,患者從“鬧”到“罵”,最後成“打”;醫院只得花錢買平安,但“越買越不安”。近3年來,有91名醫務人員因糾紛受傷,40人住院。一些大醫院甚至被迫僱傭上百人的保安隊伍,靠“打架”解決問題。

調處不等於“和稀泥”

常常有人說,應該理性處理醫療糾紛。事實上,醫療事故鑑定經常缺乏認同度,而上法庭也讓人無可奈何。

農工黨武漢市委在調查中發現,一家區級法院近6年來受理54起醫療糾紛案件,平均審限達529天,個別案件長達6年。打醫療官司,讓醫患雙方及法院都叫苦不迭。

爲此,去年武漢各區相繼成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即醫調會。數據顯示,醫調會調解成功率達87.2%,但因省市均沒有醫調會,區級醫調會30%以上的患者不瞭解醫調會,22.9%的醫療機構也認爲醫調會有“和稀泥”之嫌。

究其緣由,醫調會“調”而無法“賠”,賠付的主動權在醫院,醫院對其調解結果可採納也可不採納;區級醫調會級別低,該市也並未硬性規定醫患雙方必須進入醫調會調解;專業人才的缺乏,也導致醫調會的公信力和權威不足。

對此,農工黨武漢市委建言,頒發“武漢市醫患糾紛與處置”政府令,對醫患糾紛處置原則、設立醫調會等做出明確規定,形成患者滿意、醫院認可、政府放心的處置“鏈”,將醫調會與保險經紀公司相結合,由保險經紀公司運作,成立醫患糾紛調解理賠中心。該理賠中心主要負責風險防範、糾紛調解和賠償處理,其運行經費從醫療機構參保基金中支付,以解決醫調會“調”而不“賠”的尷尬。

另外,必須從源頭與機制上預防醫患糾紛。一是醫患溝通制度,二是糾紛追責制度,追責因管理混亂導致惡性糾紛的醫院及個人,並與個人職稱評定掛鉤,三是糾紛反饋制度,定期分析,通報情況,舉一反三。(胡弦阮鵬)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