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單獨兩孩”生育高峯到來 產科醫院壓力空前

“單獨兩孩”生育高峯到來 產科醫院壓力空前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29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單獨兩孩”生育高峯到來 產科醫院壓力空前

生育高峯期一波波到來,從去年至今,僅“單獨兩孩”的申請就已經高達1萬8千份。很多三甲醫院今年的產牀早在四五月份就預約滿員,目前只能接受明年的建檔。像北京婦產醫院這樣的三級助產機構正面臨着從人手到牀位的多重緊張,而婦產科人才流失現象又極其嚴重。爲此,北京已考慮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產科醫生傾斜,各大醫院則紛紛擴增產科牀位。

現狀調查

一年牀位4月已約完

來自市衛計委的調研數據顯示,單獨兩孩生育政策調整後,預計本市每年分娩量將增加4至5萬。今年至2016年,北京市每年可容納分娩量分別約爲29萬、31萬、33萬人次。目前,很多醫院產科都在高負荷運轉,北京婦產醫院產科、急診、病房的醫護人員幾乎都處於滿員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另外,相當一部分綜合醫院的產科也一牀難求,建檔日期從原來懷孕十三四周甚至提前到了七八週。本市三級醫院產牀的牀位使用率已經達到了110%,且長期加牀。

北京晨報記者從北京婦產醫院瞭解到,截至今年12月底的建檔機會已經早在今年4月就被預約完了,這也就意味着,4月以後的只能接受明年“檔期”。即使孕婦掛了號,也不能建檔了。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醫院每月建檔1500餘人左右,產科共有220餘張牀位,每月還要收治百餘名的高危孕產婦,其中包括大於35歲的高齡產婦或孕婦患有各種急慢性疾病和妊娠併發症,牀位緊張顯而易見。

身懷六甲仍堅守崗位

程冬梅是北京婦產醫院產科的一名主治醫師,如今已經懷孕7個月的她還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人手少,女大夫又多,大家都這樣,我也沒覺得有什麼。”跟程冬梅聊天,她挺着大肚子坐在醫生工作臺的椅子上,待不了幾分鐘,就有病房的病人叫,收產婦入院、寫病歷、參與搶救……工作的事一樣都不能耽誤。

不過,同事們照顧懷孕的,現在產科女大夫懷孕了就可以不值夜班了,但是白班照樣得堅守。李源大夫告訴記者,她的丈夫是兒童醫院的大夫,一個婦產、一個兒科,都是全北京數一數二忙的專科醫院,丈夫平時繁忙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她。你上夜班我下夜班,一忙起來,夫妻倆經常都碰不上面。“等孩子生下來還得靠啃老。”程冬梅說未來孩子只能依仗父母帶,而每當談起這些,她的口氣總像是在說別人家的事一樣輕鬆。眼看臨近生產了,她告訴記者,計劃在本院裏找張產牀就生了,以前很多同事也都是幹到最後從工作崗位上下了班就去生孩子了。

“住院總”,全世界最忙的人

尉建霞是剛剛輪轉到產科任住院總醫師的,“住院總”這個職位被同行們稱爲“全世界最忙的人”,來自住院總的電話也被產科大夫們戲稱爲“午夜兇鈴”。因爲住院總在值夜班時打電話來一定是有危急產婦的搶救或者棘手的問題要處理。作爲一名值夜班的“住院總”,她要和同組的醫生共同負責全院產科6個病區再加上急診和產房所有二百多個孕產婦的大事小情,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白班加夜班再加一個白班,36小時連軸轉地工作,他們每一位產科一線的醫生都要經歷。由於人手嚴重不足,他們每人平均六天就要值班一次,連續24小時,第二天因需要出門診或病房有工作根本無法下夜班。這不是偶爾的一次加班,而是他們每一個人常態的工作作息。早上8點來上班,下午4點半交接班,又接着上夜班。第二天早上下了夜班再連一個白班。夜間基本都在忙,極少有睡覺的時間。

助產士一夜接生30個寶寶

從產婦出現每4到5分鐘一次的宮縮,宮口開兩指入產房,助產士們就要開始忙活了。血壓脈搏呼吸這樣的常規生命體徵監測,到胎心監護、宮縮檢查……產房是臨牀護理工作中風險係數最高,也是最苦最髒最累的崗位,從產婦被推進產房的那一刻起,助產士就陪伴在產婦身旁,檢查、沖洗、接生、產後處理,這些家人不能陪伴在身邊的時刻,助產士卻不離左右。

助產士王蕾是助產士分組的一名組長,最忙的時候她從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12小時一共接生了30個新生兒寶寶,這樣的工作強度也就意味着助產士在夜班時幾乎是馬不停蹄地一個接一個接生。然而,即便這樣,王蕾還是認爲,其實真正在接生的時候並不是最累的,作爲組長,當面對多名產婦需要幾乎同時生產,而這時候產牀不夠,人手不足,資源緊急協調還要同時保證每位產婦都能順利、安全生產,這是最考驗助產士經驗和瞬間調配能力的時候,同時,每當這種時候纔是她感覺壓力最大的。

另外,有時候碰上陪產的丈夫不給力也會給她們幫倒忙。“以前就有產婦強烈要求丈夫全程陪產,做丈夫的心理素質不行,硬着頭皮進了產房,結果孩子還沒生呢,丈夫先倒下虛脫了。”碰到這樣的突發情況,王蕾也只能趕緊招呼同事們一起先給產婦的丈夫扶到另外一張病牀上,吸上氧,監護着血壓和身體體徵,這邊還得忙着給產婦接生。

業內觀察

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一方面是孕產婦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婦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還記得我1997年剛來到醫院時,跟我一批分配來的人裏面一共有13個婦產科醫生,現在就只剩下3個人還在堅守崗位了。”在採訪中,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宋晶告訴記者,跟她同齡的同學中,有的已經轉行徹底脫離了醫學行業,還有的乾脆回家做起了全職太太。用醫生同行的話說,在婦產科領域能“堅守”下來的,首先身體得要好,其次心理還要過硬。“要求身體好,說明產科乾的經常是需要體力的活,加班、熬夜、搶救、隨叫隨到,哪一樣都少不了,拼到最後身體首先真得扛得住。另外,婦產科是一個風險很高的科室,容易發生醫患矛盾甚至糾紛,所以婦產科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強。”宋晶說。

在校期間的學習週期長,就業後工作辛苦,收入有限,承受壓力大……綜合各項考慮,婦產科醫生這個職業似乎都成了“性價比低”的一個職業,這也就造成了人才流失嚴重的實際情況。每個月一千多個建了檔的孕產婦在等着,醫生們開玩笑說自己的話是“人死了,號還在”的職業。

知識普及亟待加強

體力上的累還在其次,有時來自患者或者家屬的不理解以及溝通不暢也會讓年輕一點的產科大夫承受着一般人難以應對的壓力。前一段,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湖南湘潭縣產婦死亡一事也讓這些每日奮戰在一線的大夫們不免感慨,公衆對婦產科的認知及有關產科知識的普及還遠遠不夠。

“沒有剖腹產指徵,硬要剖腹產,自己從病牀上下來,還在出血,跑到電梯口非要換醫院進行剖腹產。”像這樣產婦不配合的例子很多產科醫生都碰到過。“產科主任醫師陳奕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夜班趕上一例大搶救,遇上一個危重病人,需要醫務人員及時進行手術、用藥、輸血、補液等搶救,還要聯繫血源、檢驗、簽署各種文書、交待病情、聯繫會診、轉診、等等。一個搶救的病人能耗費你所有的精力和體力。搶救一例這樣的病人就至少需要10個醫護人員。有時候一晚上值班會碰上兩三例這樣的重症病例,有時候一個搶救要持續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

有經驗的婦產科醫生短缺

在人口迅速膨脹的同時,陳奕和她的同事也認識到了更爲嚴重的問題,也就是現在越來越缺少產科醫生。產科工作辛苦、勞動強度大;關乎到母子兩條性命,責任重,風險大,作爲醫療糾紛的重災區,待遇卻很低。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工作壓力大,導致產科醫生流失嚴重。

“對於產科醫生的成長而言,經驗積累很重要。”陳奕認爲,一名高年資的產科醫生至少要培養10年。

由於高級人才短缺,很多醫院產科缺乏處理疑難雜症的經驗,不願接收危重病人。於是,大量產婦集聚專科醫院,出現了就醫難。

就醫冷熱不均三級壓力大

就在北京婦產醫院等專科醫院和三級綜合醫院產房爆滿的同時,不少一級乃至部分二級醫院產科卻仍有空牀。一邊爲牀位“搶破頭”,一邊是產牀閒置。不同醫院產科冷熱不均,也加劇了“生孩子難”。

據瞭解,基層醫院產科由於技術力量有限,通常只接診順產者,遇到剖腹產情況大多上轉大醫院。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多數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的今天,人們自然奔向條件好的大醫院。即使遠郊農民也不願就近選擇鄉鎮衛生院,而是到市區醫院生孩子。這種現實也在無形中更加重了婦產醫院這樣的三級專科醫院的壓力。

策略建言

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也是制約婦產學科發展的“瓶頸”。有專家認爲,只有解決婦產醫生短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孕產婦就醫難。因此,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和改善婦產科醫生的地位和待遇,穩定產科隊伍,吸引更多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婦產事業。同時,各級醫院應堅持公益性,加強產科人才梯隊建設,培養一支技術力量雄厚、反應快捷的專業隊伍,提高產科骨幹隊伍的危重症救治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市衛計委婦幼處處長郗淑豔表示,今年也是生育政策調整年,她坦言,產科醫生的確面臨着“後繼乏人”的壓力。

業內人士表示,綜合醫院的產科醫生乾的是又苦又累又不掙錢的活兒。產科在綜合醫院屬於經濟效益“一般”的科室,醫院領導往往不願意過多地投入;綜合醫院產科醫生掙錢不多,但是壓力巨大,平時他們要應對龐大的門診量,有的產科醫生半天時間要接診五六十人以上;一旦出現大出血、羊水栓塞等這些產科兇險症狀,產科醫生要隨叫隨到,力保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爲此,郗淑豔特別呼籲各大綜合醫院的領導在經濟待遇方面能夠向產科醫生傾斜,同時在培訓、進修等方面給予產科醫生一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醫學生選擇產科。

郗淑豔表示,北京市所有分娩醫院的助產人員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技術考覈後才能上崗,因此各家分娩醫院均有能力處理正常孕婦的分娩。市衛計委已經爲孕期有嚴重合並症或併發症的孕婦搭建了暢通的高危孕產婦轉會診通道,孕婦一旦發生危險,可以隨時得到三級甲等綜合或三級專科醫院的保駕護航,保障母嬰安康。

提高婦產科醫生的待遇

醫院政策向產科傾斜

權威表態

本市擬擴增產科牀位

目前,北京晨報記者瞭解到,“單獨兩孩”再育婦女有不少已屬高齡產婦,發生孕產期合併症、併發症風險增加。對此,市衛計委表示,首先要規範孕婦建冊、建檔、高危管理,針對高危孕產婦轉會診、用血保障制定有效措施及應急預案。確保危重孕產婦急救用血。目前,平谷、密雲、延慶等區縣均已建立用血聯動。

此外,本市將建立監測預警。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和助產機構建冊及建檔時,做好信息告知,幫助孕婦合理選擇助產機構建檔及分娩。部分助產機構爲積極應對生育政策調整,上報了近三年產科牀位擴增計劃,各大醫院要調整婦科與產科牀位比例,適當擴增產科牀位,保障分娩需求。本市也將修訂《北京市助產技術服務管理辦法》,加強高危孕產婦隨訪管理,落實危重孕產婦轉會診。

本期策劃張旭光

本版撰文晨報記者徐晶晶

本版攝影晨報記者李木易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