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協和醫院召開第八屆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峯論壇

協和醫院召開第八屆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峯論壇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30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前,由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辦的2014第八屆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峯論壇在京舉行。來自臺灣國立衛生研究院、北京市氣象局、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首都兒童研究所、上海同濟醫院等的十餘位知名專家匯聚一堂,就霧霾影響、食物過敏、兒童過敏、免疫治療等多個變態反應學界的熱點、前沿話題展開專題討論,極具時代氣息,薈萃疑難病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餘位醫務人員出席會議。本網特節選部分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協和醫院召開第八屆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峯論壇

疑難病例薈萃分享專場

協和醫院召開第八屆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峯論壇 第2張

主持人:尹佳主任

環境致病及其機制

臺灣國立衛生研究院黃嘯谷教授

包括過敏性疾病在內的免疫相關疾病大都是遺傳易感個體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而發生的。但是目前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哮喘、1型糖尿病、克羅恩病和多發性硬化等免疫性疾病在近50年患病率明顯升高。

近期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臺灣地區一年級新生中哮喘、過敏性鼻炎和特應性皮炎的患病率分別爲13%、33.7%和29.8%,單以遺傳論不足以解釋發病率的顯著增加。環境中的各種觸發因素在發病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環境中的觸發因素包括過敏原/感染、空氣污染物(細顆粒物、汽車尾氣、多環芳烴、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金屬等)、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塑化劑和表面活性劑等。

臺灣一項有關哮喘的研究發現,隨着哮喘患者的嚴重程度加重,患者尿液中多環芳烴代謝物的含量也就越高,金屬和化工原料的代謝物含量也明顯升高。這證明了環境觸發因素確實與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及其嚴重程度相關。

除了空氣污染以外,工業中常用的塑化劑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觸發因素,食物是其主要來源。多項臨牀研究發現,塑化劑與兒童哮喘、溼疹、鼻炎等疾病明確相關。動物研究還發現,給予親代小鼠口服塑化劑暴露後,其子代甚至隔代小鼠的免疫調節功能均受到影響。

人類的免疫系統並不是完全純真“naive”的,而是持續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尤其是近50多年來,自然、人類和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環境影響到了整個生命週期的健康,也導致了疾病在形態和分佈上的變化,各種慢性疾病逐漸年輕化。

空氣污染對我國哮喘患者的影響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高金明教授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無疑付出了環境的代價,在很多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霧霾天氣。哮喘的發生和發展非常容易受到吸入過敏原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暴露於一定濃度的空氣污染物可以導致哮喘的急性加重。

2010年進行的全國哮喘流行學調查顯示哮喘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現患病率平均爲2.32%(0.42%5.73%),在如工業化程度高的上海哮喘的現患病率爲5.73%,而在環境污染不嚴重的城市拉薩哮喘的現患病率爲0.42%。

我國學者就空氣污染對哮喘的負面效應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如上海地區空氣污染對哮喘住院的影響研究表明,空氣污染物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黑碳濃度水平的升高導致了哮喘住院率的升高;對遼寧省6個城市18個區11860名3-12歲兒童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空氣中總懸浮顆粒與兒童呼吸系統症狀明顯相關。我國學者還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研究了控制空氣污染與哮喘之間的關係,發現奧運會期間平均哮喘就診次數和哮喘加重的風險明顯下降,而且氣道炎症水平的明顯降低。

爲了減少空氣污染相關的哮喘加重,政府應在嚴重空氣污染水平的時間發佈預警,讓哮喘患者在嚴重空氣污染時間段儘量呆在室內、避免哮喘患者戶外活動,特別是劇烈體育活動。哮喘患者居住處應遠離交通繁忙的公路至少300米。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嚴格控制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用清潔能源以及儘量採用公共交通等措施。

總之,並在哮喘規範化綜合治療基礎之上,通過提高空氣質量以合理將康飲食生活方式,將有助於降低哮喘發病和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

食物過敏的免疫治療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王良錄副教授

食物過敏免疫治療是指通過逐漸增加食物變應原的攝入量,使患者對致敏食物達到耐受的特異性治療方法,適用於致敏食物爲人體營養所必須,日常生活中難以嚴格迴避、症狀嚴重的食物過敏患者。

食物過敏免疫治療的轉歸有四種可能,一是達到永久耐受,二是暫時耐受,需規律進食維持免疫耐受,三是部分耐受,即發生食物過敏的閾值比治療前有所升高,四是不能耐受,也就是無效。

食物過敏口服免疫治療確實有一定的療效。文獻表明,在兒童中,花生、牛奶和小麥這三種食物經口服免疫治療後均能使食物激發引起過敏的閾值升高,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能達到暫時耐受的狀態。其後隨訪研究還發現,隨着兒童年齡增長,食物過敏出現耐受的機會也會逐漸增加,治療兩年後小麥過敏患者有五分之四能達到臨牀的完全耐受,而牛奶過敏患者出現耐受的機率相對較低,僅爲四分之一左右。

食物過敏口服免疫治療也存在很多風險,文獻表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爲78%~100%,其中絕大多數爲局部不良反應,但需要注射腎上腺素的全身反應不僅發生於遞增劑量階段,甚至會發生於維持劑量階段。免疫治療中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包括運動、現患病毒感染、未控制哮喘、月經及空腹給藥等。

近年來,食物過敏免疫治療研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進展,主要包括給藥途徑的改進,多種食物過敏的口服免疫治療,口服免疫治療合併抗IgE治療,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療效和安全性預測指標。

目前,食物過敏免疫治療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食物過敏口服免疫治療缺乏統一規範的治療方案,如何確定治療的初始劑量,誘導、維持時間等,如何設計劑量遞增方案和最佳維持劑量,對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是否有效,同時食物過敏口服免疫治療存在誘發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這些都是有待後續研究解決的問題。

蜱叮咬導致紅肉過敏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文利平副教授

協和醫院文利平等報道了亞洲地區首例蜱叮咬導致紅肉過敏的病例,發表於AAIR雜誌上(Allergy,Asthma &ImmunologyResearch)。患者爲56歲女性,深夜睡夢中突發全身風團、紅斑、劇癢、癢醒、腹痛、便意,去衛生間如廁時突發全身無力,呼吸極度困難、說不出話、心慌、頭暈,自行口服抗組胺藥敏迪無效,出現過敏性休克。在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檢查過敏原發現,患者血清豬肉抗體陽性(15.4Ku/L)。患者在發作前曾有蜱叮咬病史,並提供其家中狗身上的蜱蟲活體,經軍事醫學科學院孫毅博士鑑定爲長角血蜱。

蜱俗稱草爬子、狗爬子、狗釘子、八腳子等,以吸血爲生,廣泛分佈於田野、林區、草原等地區,可導致森林腦炎、斑疹熱、出血熱、萊姆病(Lyme’sdisease)等疾病。蜱清晨和傍晚等候在草葉尖端,中午藏匿於林間的落葉、草叢等地,一旦溫血動物經過,即爬到其身上皮膚薄嫩、不易抓撓的部位叮咬。在叮咬過程中,其唾液中蛋白起到抗凝、麻醉以及免疫抑制性能,叮咬處不痛也不癢,甚至無腫脹等反應。

專家提示:外出時,應該儘量避免蜱叮咬。春夏秋季,應儘量避免在樹林草叢等地久留;如需要留在可能有蜱蟲的地區,宜着光滑面料的淺色衣服(蜱蟲不易附着且容易被發現);長衣長褲,紮緊袖口褲口;戴帽子;勿穿涼鞋;提前噴避蚊胺預防;外出回家時徹底檢查皮膚除外蜱蟲叮咬;定期給寵物查殺蜱。如被蜱蟲叮咬,應用酒精將其麻醉後鑷子取出,切忌生拉硬拽。臨牀中,紅肉過敏診斷困難,且容易復發,應引起有關醫生的重視。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