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17歲男子揮刀自宮 性別認同障礙是怎麼回事?

17歲男子揮刀自宮 性別認同障礙是怎麼回事?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7歲男子揮刀自宮 性別認同障礙是怎麼回事?

4月5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這名17歲的少年自行切除了睾丸和附睾組織,隨後因大出血,被朋友們送到醫院急診科搶救。少年爲何要這麼做?

“自宮”前,他把自己灌醉了

17歲的小明(化名)正在住院治療,他拒絕面對媒體。

據急診科醫生轉述,小明是在三月的最後一天被送到醫院的,當時下體流血不止。初步檢查發現,小明陰囊和附睾組織缺失,陰囊區域有局部血腫,並伴有疼痛和持續性出血。他自稱是在幾個小時前做的“手術”。當天凌晨,他喝了酒,給自己打了麻藥,然後揮刀,去除了睾丸和附睾。“現在感覺麻藥退去了,太痛苦了。”

由於情況緊急,儘管處於中午的休息時間,中山六院急診科還是迅速爲小明開通“綠色通道”,進行了急診超聲、抽血等相關檢查,並插好尿管,緊急聯繫泌尿外科會診。

超聲結果很快出來,提示患者“陰囊腫脹明顯,其內可見巨大血腫,體內未能見到明確睾丸和附睾組織”。爲防止傷口進一步感染,接診的泌尿外科馬波主治醫師立即聯繫麻醉手術科開展急診手術。

“我們要對陰囊內的血腫組織進行清除和找到出血點並止血,以及對精索殘端進行重新結紮。”馬波說,術後需要觀察數天確認傷口無感染即可出院。

沒有父母陪伴他想做“女人”

“這個孩子怎麼能這樣傷害自己?”醫護人員都感到不可思議。

小明長相清秀、留着一頭長髮,看上去並不像是醉酒後自殘。醫生在給他做例行的體格檢查時,驚訝地發現,他的喉結已經消失,乳暈增大變黑,雙側乳房可見隆起。

更蹊蹺的是,小明一個17歲的未成年人,陪他就醫的卻不是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而是幾個穿着女裝的友人,而登記身份證時,上面顯示的性別爲“男”。

經過醫生耐心地溝通,小明敞開了心門。原來,他想做女人。

小明一再向醫生強調,“不想做男人,要做女人。”這個念頭由來已久,他還加入了一個微信羣,討論變性的相關內容,羣裏有58個男生,“我們都沒錢做變性手術”。

由於家人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和家裏斷絕了聯繫,早早從高中輟學,靠自己打工來購買藥物和生活支出,想要賺錢實現自己的夢想。

醫生:自行“變性”危險大絕對不可取

據中山六院泌尿外科汪中揚主任介紹,患者因希望變性,從去年3月份起就自行注射雌激素。目前其男性第二性徵不明顯,女性第二性徵逐漸發育。

對於小明的選擇,汪中揚表示,在現代社會,非醫學需要的自行手術切除睾丸實屬罕見。由於接診後,距離切除術後已有數小時,將小明的睾丸重新接上縫合已經不可能。因此只能對其進行防治傷口進一步受損的治療。

“從原則上說,醫生會尊重每個病人的選擇和觀念。但是,必須強調,小明自行注射雌激素和自行手術是絕對不可取的。”汪中揚強調,首先雌激素不能隨便亂打,有可能對肝功能有所損傷,其次由於注射器屬於醫療用品,使用前均需要嚴格的消毒殺菌等步驟,使用來歷不明的醫療用品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

更重要的是,自行手術的危險性極高。衆所周知,手術均需要嚴格的無菌環境和熟練的操作。稍加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而術後也需要進行生命體徵的觀察以防止造成感染。切忌效仿影視或小說作品上“一刀了事”。

性別認同障礙是怎麼回事?

性別認同障礙(簡稱GID)是心理學者和醫師們使用的一種正式的診斷來形容那些經受嚴重性別煩躁的人們(對他們的生理性別不滿的人們)。這是一種精神病學的分類,它描述了與轉換性別身份和易裝癖有關的問題。它是一種診斷的分類,最經常應用於有異性轉化欲的人是一個由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而性別認同障礙也是最常應用在變性人的醫學診斷上。

性別角色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性別角色發展包括性別概念和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兩個方面。

1、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兒童性別概念按發展的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爲三個成分:性別認同的發展、性別穩定性的發展和性別恆常性發展。性別認同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的正確標定,兒童的性別認同出現的時間在1歲半到2歲之間。兒童和成人在性別認同的線索上存在差異,成人主要依據生殖器官、身體的輪廓和服飾等線索來確定性別,而兒童主要是根據頭髮的長短以及服飾的特點來確認被觀察者的性別。兒童性別認同的發展影響其性別行爲,能夠進行性別認同的兒童的性別行爲顯著地多於不能進行性別認同的兒童,性別認同早(27個月以前)的兒童的性別行爲好於性別認同晚的兒童。性別穩定性是指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認識不隨其年齡、情景等的變化而改變。有學者通過問題形式考察了兒童性別認知穩定性:"當你是個嬰兒時,你是個男孩或是女孩?","當你長大後你是當爸爸或是當媽媽?"。

結果發現,直到4歲兒童才能對以上問題作出正確回答,認識到一個人的性別在一生中是穩定不變的。性別恆常性是指兒童對人的性別不因其外表(如髮型、衣着)和活動的改變而改變的認識。柯爾伯格認爲,性別恆常性的發展是兒童性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兒童一般要到6、7歲才能獲得性別恆常性的認識。在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中,性別認同的產生早於性別穩定性,性別恆常性出現最遲,大約到9歲左右,兒童纔開始能夠用言語解釋性別的穩定性和恆常性。

2、兒童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性別角色知識是指個體關於男性或女性各自適應的行爲方式和活動的認識。考察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通常採用向兒童列舉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爲活動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騎馬、燒飯等,讓兒童說出哪些活動是適合男孩乾的,哪些活動是適合女孩乾的。通過這些方法,研究者發現,兒童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對男性行爲特點和女性行爲特點的認識。庫恩等人爲考察兒童角色出現的年齡,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實驗中向兒童宣讀一些陳述,諸如"我很強壯","我長大後要開飛機"等等。同時向兒童提供兩個洋娃娃,一個是男的,另一個是女的,要求兒童挑出上面的適合自己的那個洋娃娃。結果發現,兒童早在2歲時就已具備了一些性別固着知識,從而進一步證實,嬰兒期的兒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性別角色知識。

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到童年中期,兒童的性別角色已相當穩定。但這並不意味着隨着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性別角色認知變得日益刻板。從嬰兒到青少年這一階段,兒童性別角色成見的發展呈一種"U"趨勢,即年齡較小的兒童,由於其認知能力發展的侷限性,通常把規則看成是必須絕對服從的要求,因而不能容忍與性別角色不適宜的行爲出現。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認識到規則只是一種社會習俗,在某些情景中,出現不適合性別角色的行爲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在性別認知上其態度相對靈活,性別成見反而少於年齡較小的兒童。需要指出的是,到了青春期這一階段,由於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會產生相當強烈的與性別相聯繫的期望,他們的性別角色態度會重新恢復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狀態。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