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學會這些帶你遠離早泄的困擾

學會這些帶你遠離早泄的困擾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3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在關於男性養生的方面,我們時刻離不開陽痿早泄的話題,可以說這是每個男性都擔心的問題了。發生陽痿早泄的時候會時刻困擾着男性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那麼哪些原因是會引起這種情況的發生呢?它在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陽痿早泄的危害

男性健康的交叉點

在發生陽痿早泄的時候是對男性的心理是會造成一定的打擊的,其實導致陽痿早泄是會因爲很多的原因所引起的,不健康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態以及不科學的生活方式都可不同程度地導致陽痿,並通過陽痿早泄先期表現出來。糖尿病、高血壓等器質性疾病都可能引起陽痿。而陽痿又從各個方面對這些疾病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是交叉感染。

學會這些帶你遠離早泄的困擾

不利於男性生育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發生陽痿早泄的時候一個比較明顯的危害就是會引起男性的生育能力,衆所周知,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是孕育新生命的基礎。陽痿早泄患者陰莖難以勃起,無法進行和諧的性生活,無將精子輸至女性的宮頸口,顯然就不能生育下一代。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常見症狀是勃起不堅,可以勉強完成性生活。但此時患者的生理機能處於非健康的狀態,精子質量較差,不能保證育出健康的小生命。可見,ED病症不僅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還可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

造成男女雙方關係破裂

男性在發生陽痿早泄的時候對女性也會造成一定的困擾的,因爲很多的女性認爲中,伴侶陽痿早泄嚴重影響了她們的性生活,使她們不但沒有了對於性生活的興奮感和愉悅感,反而更添煩惱,進而影響雙方的感情。據不完全統計,因男性陽痿或性能力弱的原因而導致的離婚和分手佔總數的很大一部分。

給男性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患有陽痿早泄後,男性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超負荷的心理壓力,並長期籠罩於疾病的陰影之下,工作、生活大受影響。長時間的心情苦悶、情緒壓抑,會使患者喪失生活激情、消極萎靡,甚至造成心理痼疾。

陽痿早泄怎麼辦

1、捻動精索

以雙手拇指、食指、中指對稱捻動陰莖根部、陰囊上方之精索,其用力以出現輕度酸脹或舒適感爲度,左右各50次。

2、搓揉睾丸

以雙手的食指、中指托住同側睾丸的下面,再用拇指按壓其上,如數念珠一樣輕輕揉搓兩側睾丸,其壓力以睾丸不痛或微酸脹爲宜,左右各150-200次。

學會這些帶你遠離早泄的困擾 第2張

3、按摩涌泉

以左手按摩右足心涌泉穴100次,以右手按摩左足心涌泉穴100次,若每晚熱水足浴後按摩療產更爲理想。

4、牽拉陰莖及睾丸

用右手或左手把陰莖及陰囊一同握於掌心,輕輕向下牽拉150-200次,其拉力以陰莖及睾丸有微酸脹或小腹兩側有輕度牽拉感爲準。

5、按摩腹股溝

用雙手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向陰莖根部方向自外而內對稱按摩兩側腹股溝,按摩之力宜輕柔舒適不痛爲度,左右各50次。

6、研究體位

大家在長期的夫妻生活中可以自己摸索出來一些方法,比如說不同的體位,射精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傳統的方式是男上女下,這種體位要比女上男下的射精時間短,如果女士在上面,男士是完全放鬆的,相對時間會延長一些,還有戴避孕套,這些都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陽痿早泄的原因

1、精神因素

男性這種對性生活的緊張情緒會一直延續,並不會由於性生活環境的變化而馬上產生變化,同時長期的性生活失敗又會出現反作用,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惡性循環。

2、包皮過長

男性陰莖包皮過長、緊身內褲等過度刺激龜頭都會導致男性出現早泄,據醫學家跟蹤調查發現,早泄患者的龜頭皮膚相對正常男性龜頭皮膚要細嫩且敏感,可以嘗試接觸罕穆爾成分,稍微麻醉作用使房事時間延長,陰莖在房事過程中和陰道的摩擦時間增加,逐漸會在龜頭表面形成一層角質起到保護龜頭和延長時間的作用,就和手上長繭的道理差未幾。

3、器質病變

很多男性疾病都會使男性的射精中樞興奮度降低,也就是更輕易發生射精,比如尿道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炎症。

學會這些帶你遠離早泄的困擾 第3張

4、女性冷淡

女性不願意、對性生活沒有興趣,但是男性勉強地做這件事,在性生活開始的時候,或者是性生活的過程中,女性並沒有性興奮的表現,男性此時的心態就是趕緊射精,達到高潮。常此以往,也會造成早泄。

5、行爲因素

其實射精的快慢和行爲是由必然的關係的,比如說和陰莖運動的快慢、幅度的大小都有關係,而且與女性的配合也有關係,比如說在陰莖抽動的過程中,如果女性突然收緊陰道,對陰莖的刺激就會突然加大,這樣會加快射精,這種行爲也會對早泄造成影響,對射精時間造成影響。

男性在發生陽痿早泄的時候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並且樂觀地治療,不要選擇消極,畢竟陽痿早泄在對於男性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會造成很大的威脅的,所以男性朋友一定要學會調整心態,這樣纔會有利於病情的緩和。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