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疾病預防 > 胸痹心痛病是什麼病 胸痹心痛病有什麼症狀

胸痹心痛病是什麼病 胸痹心痛病有什麼症狀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3.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到養生時——健康小知識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是什麼病

胸痹心痛病是什麼病 胸痹心痛病有什麼症狀

胸痹心痛這個病名,最早見於《金匱要略》,並將其作爲專篇論述。在《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篇中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胸痹心痛是由於邪痹心絡,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爲主要臨表現,甚則心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爲主症的一種心脈疾病。多見於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在證候分類上有心血瘀阻、寒凝心脈、痰濁內阻、心氣虛弱、心腎陰虛、心腎陽虛六類

主要病機

胸痹心痛是。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部沉悶或隱痛,或爲發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適感;重者疼痛劇烈,或呈壓榨樣絞痛。常伴有心悸,氣短,呼吸不暢,甚至喘促,驚恐不安,面色蒼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勞累、飽餐、寒冷及情緒激動而誘發,亦可無明顯誘因或安靜時發病。

主要病機爲心脈痹阻,病理變化爲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其本虛可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標實爲血瘀、痰濁、氣滯、寒凝。急性發作期以標實爲主,緩解期以本虛爲主。病位在心,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

辨證方法

1.辨疼痛部位

侷限於胸膺部位,多爲氣滯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屬、手指者,爲痹阻較著;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多爲寒凝心脈或陽氣暴脫。

2.辨疼痛性質

是辨別胸痹心痛的寒熱虛實,在氣在血的主要參考,臨證時再結合其他症狀、脈象而作出準確判斷。屬寒者,疼痛如絞,遇寒則發,或得冷加劇;屬熱者,胸悶、灼痛,得熱痛甚;屬虛者,痛勢較緩,其痛綿綿或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屬實者,痛勢較劇,其痛如刺、如絞;屬氣滯者,悶重而痛輕;屬血瘀者,痛如針刺,痛有定處。

3.辨疼痛程度

疼痛持續時間短暫,瞬間即逝者多輕,持續不止者多重,若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不休者常爲重病或危候。一般疼痛發作次數與病情輕重程度呈正比,即偶發者輕,頻發者重。但亦有發作次數不多而病情較重的情況,必須結合臨牀表現,具體分析判斷。若疼痛遇勞發作,休息或服藥後能緩解者爲順證,若服藥後難以緩解者常爲危候。

胸痹心痛病有什麼症狀

1·寒疑心脈

表現爲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病或加重。治療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痹。

陽虛之人,虛寒內生,同氣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進一步耗傷陽氣,故寒凝心脈時臨牀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溫陽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表現爲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治療宜疏調氣機,和血舒脈。

氣滯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氣。如氣滯兼見陰虛者可選用佛手、香椽等理氣而不傷陰之晶。

3·痰濁閉阻

表現爲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粘,噁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治療宜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朮、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散結之晶,但由於脾爲生痰之源,應適當配合健脾化溼之品。

4·瘀血痹阻

表現爲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澀或結、代、促。治療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寒(外感寒邪或陽虛生內寒)則收引、氣滯血瘀、氣虛血行滯澀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最常見,並在以血瘀爲主症的同時出現相應的兼症。兼寒者,可加細辛、桂枝等溫通散寒之品;兼氣滯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氣止痛之品;兼氣虛者,加黃芪、黨蔘、白朮等補中益氣之晶。若瘀血痹阻重證,表現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藥、鬱金、延胡索、降香、丹蔘等加強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選用三七、川芎、丹蔘、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雞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藥物,但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使用,才能獲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時要注意種類、劑量,並注意有無出血傾向或徵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並予相應處理。

5·心氣不足

表現爲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代。治療宜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子咽乾,心煩失眠,舌紅或有齒痕者,爲氣陰兩虛,可用當歸、生地、熟地、麥冬滋陰補血;人蔘、五味子、炙甘草補益心氣;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

補心氣藥常用人蔘、黨蔘、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而生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6·心陰虧損

表現爲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隱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古紅少澤,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治療宜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7·心陽不振

表現爲胸悶或心痛較著,氣短,心悸怔仲,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遲。治療宜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