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中國醫生親歷埃博拉疫區:每天用幾瓶消毒液

中國醫生親歷埃博拉疫區:每天用幾瓶消毒液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4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已奪走近3000個生命。疫情無國界,人間有真情。中國先後派出170多名醫務人員,或堅守西非一線,與疫區人民相伴;或飛赴疫區,迎戰病魔。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隆雲,就是其中的一名白衣戰士。本月中旬剛從幾內亞歸國的他,爲記者講述了在疫區的經歷。

中國醫生親歷埃博拉疫區:每天用幾瓶消毒液

飛赴疫區一線來不及思考“恐懼”

從8月11日獲知可能要組建臨時醫療隊奔赴疫區,到14日確認前往幾內亞,隆雲來不及思考“恐懼”兩個字,便與一名感染控制醫學專家和一名北京疾病控制中心專家三人,於16日凌晨坐上飛往幾內亞的航班。受國家衛計委的委託,他們的任務是瞭解幾內亞當地埃博拉疫情治療情況,對當地民衆、大使館、中資機構和華人華僑,進行健康宣講;對中國醫療隊進行培訓,指導日常救助。

“任務來的很急,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準備。”作爲國內重症專家,隆雲接到任務那一刻,心態還比較平靜。對他和他的家人來說,參與國外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是司空見慣的事兒。況且,在得到任務前,他已對埃博拉有所瞭解,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帶着這樣的信心,他踏上了奔赴疫區的征程。

然而,親臨幾內亞疫區,當地落後的狀況、薄弱的醫療條件,依然出乎他的意料:當地屬於最不發達國家,到晚上居民區沒有燈,照明都保證不了,很多家庭點蠟燭,有的甚至蠟燭都不點。當地條件最好的醫院,就是中國援建的中幾友好醫院,但僅相當於北京社區醫院的水平。大型儀器、一次性設備、消毒水,全都是中國援助的。

“當地醫生連最基本的治療都達不到,更別說針對像埃博拉這樣的重症治療了。”隆雲有些無奈地說,“國際救援太重要了,但力量也很有限,需要當地醫生配合。但當地醫生的醫療知識和水平較低,甚至一個科室沒幾個醫生,最基本的化驗都不做,常規醫療水平都達不到。”

每天十幾次毫無規律的停電,生活上的諸多不便,甚至瘧疾、傷寒、霍亂等當地常見的熱帶傳染病,並沒有讓隆雲覺得這些是最困難。讓隆雲感到最揪心的是,面對迅猛發作的疫情,當地薄弱的醫療條件,讓自己所學的知識沒辦法完全施展。

明確傳播途徑埃博拉沒那麼可怕

據隆雲介紹,儘管埃博拉疫情兇猛,但傳播途徑較爲明確,主要是接觸傳播,包括四種傳播途徑。一是直接食用帶有埃博拉病毒的動物。目前研究人員推測,埃博拉病毒“宿主”可能是果蝠,也不排除黑猩猩可能性。當地人生活條件差,到了雨季,會有成羣成片的果蝠,靠吃芒果樹爲生,當地人捉果蝠吃就可能感染上病毒。二是接觸、照顧病人的密切接觸人羣,可能會由於觸碰到病人的體液,比如血液、汗液、嘔吐物、腹瀉物等被感染病毒。據報道,去年12月份,幾內亞一名2歲男孩遭果蝠叮咬,接着照顧他的人,包括他母親和兄弟姐妹相繼病發身亡。三是醫護人員對感染者進行了有創操作,比如治療中戳破手指等會被感染。四是當地人在葬禮時觸摸病人遺體。非洲當地人的葬禮,沒有火葬,只有土葬,還要舉辦儀式。親人、朋友們圍着遺體轉圈,親吻、觸摸遺體。病人本來就是因爲病毒的繁殖量超過人體免疫極限死去,遺體仍能給病毒提供營養,這時接觸遺體是非常危險的。

“只要把傳播源和途徑搞清楚,疾病就可防可控制。”隆雲說,“病毒存於體液中,在體外是活不了多久的。我們在與當地醫護人員和無國界醫生交流時,都是相互默契的點點頭,不會握手、擁抱。我們每人每天都用好幾瓶消毒液,嚴格消毒洗手,比國內還要勤的多。”

隆雲說,“沒有遭遇這四種傳播途徑,一般不會感染埃博拉。從去年埃博拉爆發至今,在非中國人沒有感染埃博拉的,因爲中國人與當地人習慣不同。我們向當地非洲人、華人華僑不斷宣傳這些防控知識,讓他們遠離埃博拉。”

埃博拉麪前中國和非洲人民在一起

從埃博拉在西非爆發至今,中國已派出170多名醫務人員,與非洲人民共同抗疫。在隆雲眼中,中國的醫護人員是一羣臨危受命,敢於迎接挑戰,有着大愛仁心的戰士;也是一羣專業知識全面、防控經驗豐富的醫者。

“在這裏,光有勇氣和膽量,是不夠的。”隆雲說,“中國在應對SARS、甲流等幾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對疫情的知識學術水平、防控手段、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人才儲備更加充足。儘管埃博拉致死率很高,大家都有很強的信心,戰勝埃博拉這個病魔!”

在幾內亞的這些日子,隆雲一直記着中國駐幾內亞大使的話語:“人家有危難時,是不能放棄和他們在一起的。危難時候撤離,和平的時候再過去,人家會認爲,你們過來就是掙錢的。”隆雲說,“非洲當地人對中國人非常感激,因爲在危難時,中國人沒有拋棄他們。這是一個負責任國家該有的態度,是一個大國風範的體現。”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