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曝光臺 > 天津犧牲消防員母親試管嬰兒成功 孩子又回來了

天津犧牲消防員母親試管嬰兒成功 孩子又回來了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試管嬰兒

我國民間經常把“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叫“試管嬰兒”。“試管嬰兒”並不是真正在試管里長大的嬰兒,而是從卵巢內取出幾個卵子,在實驗室裏讓它們與男方的精子結合,形成胚胎,然後轉移胚胎到子宮內,使之在媽媽的子宮內着牀,妊娠。

天津犧牲消防員母親試管嬰兒成功 孩子又回來了

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相遇,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後受精卵再回到子宮腔,繼續妊娠。所以“試管嬰兒”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由實驗室的試管代替了輸卵管的功能而稱爲“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男女雙方都無疾病,正常情況下每個月的懷孕可能性也只有10%。如果男女雙方有疾病,那成功率只有1%左右。現在通過試管嬰兒的技術單次成功率已經提升到40%左右,已經遠遠超越人類的極限了。但是試管嬰兒畢竟是一項科學,不可能做到100%的成功率。目前國外最優秀的試管嬰兒中心的成功率一般也只能達到50%。

試管嬰兒過後飲食需注意什麼

1、試管嬰兒移植後可以吃任何你想吃的東西,尤其可以多吃蔬菜和富含蛋白的食品。建議每天吃一個西柚。

2、最好不要攝入酒、煙、咖啡、茶葉、麻油、香蕉、木瓜、螃蟹、玉米、苡仁,麻油等對胚胎不利食物飲料等。

3、試管嬰兒後最好堅持每天喝豆漿,豆漿能促進子宮內膜生長。

4、爲了防止腹水,最好飲用橙汁、西瓜等利尿的飲品,吃易消化的食品、湯麪、粥、素陷包子等,防止大便乾燥,腹部過度用力對卵巢的傷害。

5、試管嬰兒後不能吃木耳和韭菜等易流產食物。移植以後不能吃山楂、杏仁、桂圓活血的東西。不要吃油菜,會使胚胎萎縮。不能吃木瓜,香蕉。不要吃太鹹、太甜的食物。忌諱辛辣。

試管嬰兒移植後注意事項

1、從到家以後開始臥牀休息48小時,除了用洗手間,可以平臥,側臥,也可以趴着睡,但是不要起牀。可以斜倚在牀上,但是角度必須小於45度。

2、48小時內不要洗澡。

3、移植後要避免用力氣的運動,慢跑或者騎自行車都不行,但是慢慢走是有益健康和安全的。

4、不要太勞累。

5、多休息、睡眠充份。

6、抱着平常心,不要患得患失。

7、如果有不正常的腹痛、腹脹、陰道出血要立即與醫療院所聯絡,以便立即做安胎的處理。

試管嬰兒移植後不能吃什麼

(1)桂圓、荔枝

桂圓和荔枝雖有安神補血、養血益脾之效,但性溫太熱,孕婦食後不但不能達到安胎作用,反而易出現漏紅、腹痛等先兆流產症狀。移植之後忌食。

(2)杏仁

含有氫氰酸有毒物質,食後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影響胎兒的健康發育。

(3)山揸

有活血通淤、收縮子宮功效,故孕婦食後易引起流產、早產。

(4)黑木耳、木耳菜

有滋養易胃、活血化淤作用,孕婦食後不利於胚胎的生長和安全,有抗孕、導致流產和早產的可能。

(5)馬齒莧

性寒冷而滑利,對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孕婦食後易造成流產。

(6)熱性的香料

小茴、大茴、花椒、胡椒、五香粉等爲熱性香料,食後容易消耗腸內水份,發生便祕,使腹壓增加,壓迫子宮胎兒,易造成自然流產、早產羊、水早破。

(7)螃蟹

有活血軟堅功效,早孕時食用後可造成出血流產,尤其蟹爪中含有一種激素,會導致滑胎,有墮胎作用。

(8)甲魚

甲魚有較強的通血絡散淤結作用,有墮胎作用。正常人吃多了也不宜。

(9)韭菜

不要吃韭菜,它會引起宮縮。韭菜還有壯陽草或者斷腸草別之名,活血化瘀,理氣降逆,溫腎壯陽,解毒,止血。韭菜屬於纖維性植物,滑腸。

試管嬰兒移植後飲食推薦

1、杞子二肚湯

食材:魚肚30克,枸杞子10克,豬肚100克,調料適量

製作方法:把豬肚洗淨,切片,魚肚發開,和杞子等同放鍋中,加入清水適量煮到二肚熟後即成。

用法:飲湯食肚及杞子,可使用調味品拌服。

2、艾葉雞蛋湯

食材:艾葉5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將艾葉加水適量煮湯,打入雞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用法:每日晚睡前服。

3、安胎鯉魚粥

食材:活鯉魚1條,苧麻根20~30克,糯米50克蔥姜油鹽各適量

製作方法:鯉魚去鱗及腸雜,洗淨切片煎湯。再取苧麻根加水200克,煎至100克,去渣留汁,入鯉魚湯中,並加糯米和蔥、姜、油、鹽各適量,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趁熱食,3~5天爲一療程。

4、黃酒蛋黃羹

食材:雞蛋黃5個黃酒50克食鹽少許

製作方法:將雞蛋黃、黃酒加水適量調勻,可酌加食鹽少許,以鍋蒸燉1小時即可。

用法:一頓或分頓食用。

結語:通過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都瞭解了什麼是試管嬰兒,以及一些移植試管嬰兒後需要注意的事項。小編希望文章能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到試管嬰兒,其次想做試管的媽媽們應該今早,年齡越大風險越多。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