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醫界要聞 > 多倫多嚴重缺乏華裔醫生 華人感嘆看病難

多倫多嚴重缺乏華裔醫生 華人感嘆看病難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5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中新網11月4日電據加拿大《明報》報道,懂粵語或普通話的醫生本已僧多粥少,但這種情況在多倫多中區華埠更嚴重。有華埠老醫生表示,唐人街的醫生退休的退休,如今區內的華裔醫生不超過10位,且大部分年過60,過多幾年,還有醫生陸續退休,區內老一輩或新一代不懂英語的移民,日後恐更難在區內找到“同聲同氣”的醫生,居民(尤其長者)每每走出區外看病,極為不便。

多倫多嚴重缺乏華裔醫生 華人感嘆看病難

在中區華埠執業多年的陳景新表示,已有20年沒有新醫生到中區華埠執業。他解釋,醫科畢業的華裔新生只會說英語,從中國移民加國的醫生即使取得本地執業資格,亦不願在中區華埠執業。

醫生不願到中區華埠執業,原因很多。首先,新畢業的華裔醫科生不太懂中文,與病人很難溝通,到中區華埠執業的吸引力自然大減。加上中區華埠租金貴、交通又繁忙,即使開業,亦不選擇到唐人街。

況且時下的年輕醫生較喜歡自由自在的模式,反嫌開診所執業要處理太多瑣碎事。

原來目前安省衛生廳採取幾種付款的方法,供醫生選擇:一是按診症數目收費(feeforservice),一是醫生負責既定數目的病人,一年下來,不管醫生診症多少次,都只能向衛生廳收取固定費用

年輕醫生通常會選擇按診數目收費,例如在毋須預約診所(walk-inclinic)工作,看完一個症,病人日後再回到原有的家庭醫生診病,乾手淨腳;又或直接受聘於醫院或小區中心,收取固定薪酬。

但按診症數目收費的醫生,最多隻能接收2,500位病人。由於中區華埠醫生少,居民多,且以長者為主。長者一般體弱多病,須經常看醫生,故在中區華埠開業的醫生多不採用按診症數目收費,較難吸引年輕醫生。

陳景新說,近幾年亦有來自中國的醫生取得本地執業資格,但他們亦不太願意到中區華埠開業,皆因區內病人多,醫生須承受很大壓力,以他的醫務所為例,本另有一名拍檔,卻因承受不住工作壓力而搬走。

陳景新現有4000多名病人,過去亦因病人多,須一星期工作7日,經常看症至晚上時,但年紀漸高,他亦只好縮減診症時間。

他表示,醫生與病人能以共通語言溝通始終比較方便,病人亦較安心。他說:“病人在無可奈何下,看病時確可以找翻譯,但始終不方便。”

一名正在景新的診所候診的女病人亦說,自己移加多年,英語能力不差,但她仍然堅持看華裔醫生,以同一種語言溝通。

“英文的醫學用語比較繁雜,還是用中文溝通比較好。”該女病人說。

然而,中區華埠缺少華裔醫生的問題未來幾年恐怕愈來愈嚴重。陳景新認為這是個難解死結,或許衛生廳可考慮獎勵醫生到農村行醫的方法,來鼓勵懂中文的醫生到唐人街執業。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