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今日頭條 > “網際網路+”新亮點 移動醫療會讓醫生失業?

“網際網路+”新亮點 移動醫療會讓醫生失業?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951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今年的全國兩會,“網際網路+”第一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第三方機構調研顯示,2014年我國移動智慧終端使用者規模達10.6億,較2013年增長231.7%。全國平均每部移動裝置上安裝34款應用,每臺裝置平均每天開啟應用20款,教育、醫療、運動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細分型應用漸有噴湧之勢……

“網際網路+”新亮點 移動醫療會讓醫生失業?

在網際網路行業,依據外部大環境,研判大勢,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便是站上了“風口”。當“網際網路+”悄悄融入民生行業,越來越多人好奇,生活將帶來怎樣的變局?本報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關注“網際網路+”的下一個風口,聚焦移動互聯中正在或已經顯露巨大商機的新興產業,與讀者一起,追逐風的方向。

“網際網路+”時代撲面而來。在傳統醫療行業,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的就診模式,會否因技術革新徹底顛覆?

變化正在發生:實時監測自我健康資料、點選掛號預約專家、線上醫患互動諮詢,甚至網上購買送藥到家……公開資料顯示,作為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熱土,2013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達22.5億元,預計到2017年可達120億元。去年,掌上春雨醫生APP拿下5000萬美元融資,馬雲將打造阿里健康雲端醫院新概念,蘋果也正研發全新可穿戴醫學類工具ResearchKit。

移動技術闖入追求嚴謹、權威的傳統醫療行業,三個問題難以迴避——

線上醫生,資質何以認定

專家資源少、病人需求多,供需不平衡造就醫療環境現有困境。跨越時間與空間屏障,網際網路帶來解決困境的新途徑。

目前,申城多家醫院開設網路預約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病人就診流程上的繁瑣。網際網路經典的O2O模式,亦在移動醫療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好大夫線上、春雨醫生、新浪愛問醫生等線上診療,病人登入點選,即可線上問診,實時諮詢。以最早致力於打造分診平臺的好大夫線上為例,迄今已在國內擁有註冊醫生27萬名。在上海,多家三級醫院的醫生是這個網站的註冊醫師,簽約網站目前屬於無償行為,院方亦不干預。

網際網路釋放更多醫生能量,便捷病人問診,看似一舉兩得,但也不乏質疑聲。專家指出,線上醫生平臺難免良莠不齊。此外,診治屬相當複雜的醫療行為,同樣是頭疼症狀,網上諮詢時病人主訴病史可能避重就輕,導致延誤、漏診;醫生資質尚無統一、規範的認證系統,不少山寨醫生在其中魚目混珠。

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表示,線上醫生的診療服務目前大多侷限在諮詢層面,鮮有涉及核心醫療行為。醫療行業有其特殊性,移動平臺雖是大勢所趨,但要成規模、謀發展,規範資質、服務範圍是必由之路。較理想的模式是,與醫師協會等合作,實現專家資質認證,同時明確網上服務範圍、簽約知情,在框架下最大程度發揮網際網路靈活性。

萬物互聯,隱私何以保障

通過時髦的可穿戴裝置來實現健康管理,正成為國內外移動醫療領域的關注焦點。波士頓科技公司最新報告顯示,71%的美國人相信可穿戴裝置能夠幫助改善健康狀況。報告預測,至2016年,美國遠端心臟監控的市場價值將達8.67億美元;至2017年,全世界將售出5600萬件健身小工具,如心率監測儀、週期計算器、計步器等。

物聯網技術在申城醫療界已然起步運用。中山醫院呼吸科白春學教授領銜團隊,設立首個睡眠呼吸疾病物聯網管理技術平臺。病人只要“感測器+無線肺功能儀+手機”三件套,就能實現實時監測疾病。

然而,健康資訊採集繞不開基本倫理問題:病人隱私如何保障?2013年,國家衛計委釋出關於徵求意見稿提出,電子資訊應僅限於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若為科研、教學等其他目的使用,應告知病人。但健康物聯網負責人楊武慶表示,要真正實現隱私保護,難度不小。

專家建議,管理部門應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向大眾普及隱私應用與保護的意識。對資訊的採集利用,除病人知情同意外,還要嚴格規定訪問和應用的許可權,促進技術規範應用。

網店送藥,監管何以到位

電商顛覆傳統銷售行業。藥品雖屬特殊商品,但同樣避不開網路銷售模式的衝擊。

去年,阿里健康在石家莊試水,消費者只要對著藥品條形碼掃一掃,傳到網上等待藥店搶單,選中最合適的價格,便可輕鬆坐等藥店送藥上門,整個流程與搶單打車如出一轍。無獨有偶,承諾28分鐘送藥上門的叮噹送藥,因其便捷可及、私密性高,受到網民歡迎。曾經嘗試過叮噹送藥的趙小姐,對第三方售藥頗為青睞。她說:“上次寶寶發燒,家裡退熱藥沒了,只要按圖索驥,下單付費等送貨即可,非常方便!”

看似便捷的第三方送藥,隱憂也不少。自2005年我國允許網上售藥以來,僅200多家企業取得《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其中網上藥店162家,有不少網路藥店其實為“黑店”。此外,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送貨人應為藥店自己的配送隊伍。可見,這裡的第三方送藥更像打了個擦邊球。

有專家指出,藥品並非普通商品,配送要求相對較高,相關法律法規空白地帶亟待填補,如配送裝置條件、配送藥店資質認證、藥品召回機制、藥品反饋機制等。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