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新聞 > 健康科普 > 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有效方法

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有效方法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閲讀: 915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苗條的身材,漂亮的臉蛋,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而腰部的肥胖與否,是身材好壞的關鍵,但是上班族天天坐着很難讓自己的腰部線條看上去漂亮,坐的時間久了水桶腰慢慢就形成了,這是困擾很多白領女性的問題。那麼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方法有哪些呢?到底怎樣才能恢復纖細小蠻腰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方法

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有效方法

利用工作環境

1.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或單位有體育器材的話不妨運用起來,在上班的間隙多鍛鍊,特別是鍛鍊腰部肌肉。

2.與單位中其他正在控制體重的同事相互支持和鼓勵,他人的鼓勵可以增強減肥的信心。

3.與同事們交流,尋求他們的幫助,不鼓勵他們給你不合適的食物。

控制工作餐飲

1.要一天三餐

不應忽略早餐和午餐。如果不吃午餐,你很可能飢腸轆轆地回到家裏,在晚餐桌上大吃一頓。

2.少吃零食

只攜帶低脂肪、低能量的小吃或零食,如水果、蔬菜、餅乾、爆玉米花等。

3.在辦公桌上放瓶水

可以在想吃零食或者想吃甜點的時候選擇喝水,這樣吃零食的想法立馬就沒有了,也可以在吃午餐前喝一杯水,這樣可以讓午餐吃的少一點。

4.自己帶便當

很多的上班族都喜歡在外面吃或者點外賣,其實這樣的不法不但不衞生,外賣中的油脂含量又很多,非常容易讓身體長脂肪,可以選擇每天自己帶便當,衞生健康。

有效告別水桶腰的方法

1.撿豆子瘦腰法

每天晚飯儘量少吃,如果不是餓得厲害,只吃三至五成飽即可。飯後稍稍休息十幾分鍾。然後每天倒200粒黃豆在地上,彎腰但腿不能彎,一粒一粒地把黃豆撿起放到桌子的盆子裏,重複這樣的動作:彎腰——直起腰板——放豆子到桌面——再彎腰——再撿豆子……

堅持一兩個月,不僅腰變瘦了,可能臀部和腿部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有效方法 第2張

2.靠牆站

同樣地晚餐要儘量少吃,而且吃得清淡。還是晚飯後半個小時,夾緊臀部,把整個背部緊貼在牆壁上,臀部、背部、腿部、腰部、頭、脖子等都儘量貼緊牆面。幾分鐘後腰就會很很累,堅持15分鐘。每天都做一次,一週就開始見到效果,不僅能瘦腰,而且腿部、脖子、臉部也能變瘦。

3.站立扭腰

可以是中午或者是晚上練習。站立左右扭腰100下(類似肚皮舞的扭腰動作,要藉助腰部用力,而不是腿部或者是背部力量),只要每天都堅持,保證有效!

4.保鮮膜原地踏步法

儘管保鮮膜減肥一向不被專家認可,但是很多mm還是嘗試併成功了。其實只要包保鮮膜的時間不太長,一般人還是不會出現過敏或者皮炎現象的,要看個人的體質而定。保鮮膜纏腰法就是,在腰包上保鮮膜,原地踏慢跑大約1個小時,每天堅持,絕對能瘦,當然晚上要少吃。(記住,1個小時是極限,不要以為包得越久越好哦,你的皮膚需要透氣)。

5.粗鹽瘦腰法

粗鹽有發汗的作用,它可以排出體內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在超市或雜貨店買幾袋粗鹽。每次洗澡前,取一杯粗鹽加上少許熱水拌成糊狀,再把它塗在腹部。10分鐘後,用熱水把粗鹽沖洗乾淨,也可以按摩後再衝掉,然後就可以開始洗澡了。或者,在洗完澡後,在手掌上撒一大匙粗鹽,直接按摩腹部,搓時不要太用勁,以免把皮膚搓得更粗糙。

如果你的肌膚比較敏感,則一定記住,改用一種比較細的“沐浴鹽”。

6.按摩瘦腹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腹部減肥法,利用揉搓促進腸蠕動,減少腸道對營養的吸收,促進血液循環,讓代謝廢物排出體外,改善便祕。按摩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在腹部打一個問號,沿問號按摩,先右側,後左側,各按摩30~50下,每天按摩1次。

水桶腰形成的真正原因

大胃王

身體的新陳代謝率降低,加上平時缺乏運動,喜歡吃甜品和冷飲,肥肉就很容易積聚在上腹部位。所以要儘量以天然糖替代蔗糖,早晨空腹喝一杯蜂蜜,下午茶吃點蘋果、獼猴桃,不但可以滿足對於甜食的慾望,還可以起到清腸的作用。

小肚腩

日日駐守辦公室,吃飽就坐,有時工作忙起來連水都來不及喝,所以好多人都有便祕難題,這種情況在節後特別嚴重!多喝酸奶,記得每天8杯水,味濃的東西就少吃點吧。

白領預防水桶腰的有效方法 第3張

水桶腰

主要是怪你貪吃之故,從今日起節制食量吧。高熱量食品躲開,來盤生菜沙拉;暴飲暴食迴避,細嚼慢嚥增加飽脹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腰部很容易肥胖,如果腰變細了,一定是人整個都變瘦了。因此想瘦腰如果只做局部的動作效果並不太好。除了控制飲食外,還要作全身的運動,例如跑步,游泳等。

水桶腰,相信是每個人都不希望擁有的,都想讓自己瘦下來,想讓自己擁有小蠻腰首先要控制食量,少吃零食,少在外面吃飯最好自己做,也要做適當的運動來消耗脂肪。比如站立扭腰,保鮮膜原地踏步,按摩都能有效的消耗掉腰部脂肪讓自己擁有美麗腰線。

今日頭條
常見疾病
醫界要聞
健康科普
醫療資訊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