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養生天地 > 母嬰保健 >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來源:養生百科館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寶寶溼疹,也有很多人聽過奶癬,但或許大家分不清寶寶溼疹和奶癬的區別。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和奶癬實際是同一種病,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叫法不同,一般來說中醫稱之爲小兒奶癬,而西醫名稱爲溼疹。

寶寶溼疹(奶癬)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是寶寶身體的內外因素共同造成的。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在1個月-2歲,4個月-10個月時比較重,1歲以後會逐漸好轉。寶寶溼疹會隨着年齡的增長,溼疹面積會逐漸減小,通常在2歲左右可以自愈。

因爲,隨着寶寶年齡的增長,活動量增加,免疫系統發育逐漸完善,胃腸道消化功能逐漸好抓,所以溼疹復發的機率較小。

寶寶溼疹(奶癬)的表現症狀

寶寶溼疹的皮損形態多樣分佈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爲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輕者,僅有淺紅的斑片,伴有少量脫屑;重者爲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若過分搔抓摩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滲出增多,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並伴有發熱,食慾減退,便幹溲赤等全身症狀。

寶寶溼疹多發生在出生後1-3個月多在1-2歲減輕、痊癒。少數可演變成小兒溼瘡。,一般可分爲兩種類型:

1、滲出型溼疹

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乾燥型溼疹

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爲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第2張

寶寶溼疹(奶癬)如何護理

1.衣着要輕軟、寬鬆、清潔,絲毛織品和有顏色的衣服不要直接接觸患處。如果過敏嚴重,要請醫生診治,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可自行用藥。

2.要避免患處摩擦或使用肥皂、熱水清洗,以免刺激皮膚。可用消毒棉籤蘸些消毒過的花生油、石蠟油等油類浸潤和清洗。

3.局部黃水去淨、癬皮浸軟後,可用消毒後的軟毛巾或紗步輕輕揩拭併除去,再塗上少許蛋黃油或橄欖油。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第3張

寶寶溼疹(奶癬)食療方

土茯苓大棗湯

用量:土茯苓15g,大棗10枚。製劑:水煎。

用法:口服,每112次。

主治:小兒急性溼疹。

功效:解毒祛溼。土茯苓爲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秋末冬初採挖,除去蘆頭及鬚根,洗淨泥沙,曬乾,或切片曬乾。其味甘淡,性平。人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的功效。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瘡,癰腫,瘰癧等疾病。

黃瓜皮

用量:鮮黃瓜皮適量。製劑:水煎。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日10~20g.

主治:嬰兒四肢溼疹。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止癢。黃瓜皮爲葫蘆科植物黃瓜的果皮,夏、秋季採收,刨下果皮,曬乾或鮮用。其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主治水腫尿少,熱結膀胱,小便淋痛等症。

鮮馬齒莧

用量:鮮馬齒莧30g.

製劑:鮮馬齒莧30g加水500ml煮沸15~20分鐘,待溫涼後用紗布蘸藥水擰擠,使之乾溼適當。

用法了將紗布放在溼疹處稍加壓5分鐘左右後取下,反覆操作30~60分鐘。每日3~4次。

主治:小兒溼疹,對流水的溼疹療效較好。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止癢。馬齒莧爲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馬齒莧性寒味酸,具有清熱利溼,解毒療瘡、止癢收斂之功。

寶寶溼疹和奶蘚的區別 寶寶溼疹(奶癬)的發病年齡 第4張

運動養生
養生日曆
穴位養生
母嬰保健
疾病預防
減肥瘦身
養生小妙招
中醫養生